冬簋再现西周辉煌,扶风县博物馆展出
冬簋再现西周辉煌,扶风县博物馆展出
近日,扶风县博物馆再次展出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冬簋,这件西周时期的国家一级文物以其精美的纹饰和详细的铭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冬簋不仅展示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器制作技艺,还记录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次展览让人们得以近距离感受西周文化的魅力,了解那段古老而辉煌的历史。
冬簋的发现与基本信息
冬簋是西周时期的国家一级文物,1975年在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出土。该簋通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围68厘米,腹深12.5厘米,重5.5千克,鼓腹,圈足,带盖,有双耳,腹底与盖子内壁铭文相同。冬簋的双耳被设计成立体凤鸟,盖子和器身均饰有垂冠凤鸟纹,是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典型纹饰。
冬簋的铭文内容与历史价值
冬簋的铭文有134字,记录了周穆王时期周人与淮戎之间的一场战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铭文大意为:西周穆王时期,生活在淮河流域的淮戎经常骚扰周朝。于是在某年6月上旬乙酉这一天,周王命令冬率领周师抵御前来侵犯边境的淮戎。经过战斗,周军大胜,缴获了淮戎盾、矛、戈、弓、箭袋、箭、铠甲、头盔等兵器135件,斩杀敌军100人,俘获2人,同时救回被淮戎掠走的西周百姓114人,周王因此大加赏赐。在这场战斗中,冬毫发未伤。他认为自己受到了母亲在天之灵的护佑。为了纪念这次战斗,也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他为母亲铸造了这件宝簋,以示对亡母的感激之情,并希望这件青铜器能被子孙世代珍藏。
冬簋的工艺特点
冬簋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西周中期青铜器的典型特点。其双耳被巧妙地设计成立体凤鸟,鸟首高出器口,钩喙朝外,挺胸翘尾。盖子和器身均饰有垂冠凤鸟纹,以纤细的云雷纹为辅。凤鸟呈对称排列,凤冠华美,凤尾逶迤,作回首状。每一个凤鸟纹之间以兽头状装饰和下延至腹底的一条竖棱纹作分隔。盖子内壁及圈足底可见当初铸造时遗留的方形支钉和菱形方格浇痕。
扶风县博物馆的背景
扶风县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东大街5号,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1987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6668平方米,有古建筑18座,主要建筑放置在中轴线上。馆内藏品10695件(套),以西周青铜器最为著名,其中冬簋是镇馆之宝。博物馆设有三个陈列室,展示西周历史、出土青铜器和历代铜镜等。博物馆全年开放,每天上午9:00至下午4:00,免费参观。
冬簋的文化意义
冬簋作为西周青铜器的典型器物之一,凝结了西周青铜器的众多特点,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依据,是中华民族遥远的记忆和永恒的骄傲。冬簋上的铭文笔锋隐而不露,字形柔和舒展,笔画均匀平滑。从整体看,铭文风格端庄严谨,章法布局行气森然,字距、行距无肆意杂乱,显现出强烈的“理性”与“内敛”,是同时期规整书风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