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赐福》微短剧开拍,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正当时
《天官赐福》微短剧开拍,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正当时
“天官赐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自道教信仰,指紫微大帝在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降临人间赐福。这一天也被称为元宵节,人们通过放天灯、祭拜等方式祈求平安和好运。近年来,《天官赐福》这部作品更是将这一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扬光大,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今年的元宵节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美好的传统,感受“天官赐福”的深厚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背景
“天官赐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平安与顺遂的美好愿望。其中,“天官”是道教三官之一,负责赐福,被视为掌管人间福祉的神祇;而“赐福”则象征着上天对人们的恩赐。
在道教中,正月十五日被称为上元节,相传这一天天官会降临人间,根据人们的行为赐福或降祸。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天官,祈求福泽。为了迎接天官赐福,民间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放天灯、贴对联等,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主题常出现在年画、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中,通过天官的形象传递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影响
近年来,一部名为《天官赐福》的网络小说及其衍生作品将这一传统概念进一步发扬光大。这部由墨香铜臭创作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重新诠释了“天官赐福”的文化内涵。
《天官赐福》讲述了仙乐国太子谢怜三次飞升的故事。谢怜第一次以仙乐太子的身份飞升,成为万人供奉的武神,却被贬谪;第二次飞升后与神武大帝大战,再次被贬;第三次飞升后,他以卖艺捡破烂为生。八百年后,谢怜又双叒飞升了。这一次没有信徒也没有香火,某日收破烂归来的路上,他将一个神秘少年捡回家中,而这少年,居然便是那位三界谈之色变的鬼王——花城。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人批评其存在抄袭问题,认为作者墨香铜臭的创作态度有问题;也有人称赞其创新性,认为它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如何,《天官赐福》确实让“天官赐福”这一传统概念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讨论。
现代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天官赐福”这一传统概念正以创新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例如,2024年4月,旗修堂滋补(广东)生命科学有限公司携手广州丝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佛山非遗的支持下,联合出品的福天官微短剧《天官归来》开机仪式在广州医药港隆重举行。该剧旨在通过微短剧这一形式,将中华养生文化与影视艺术完美结合,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天官归来》的编导组由业内资深人士组成,他们拥有丰富的影视制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编剧邱军曾参与电视剧《重案六组》及央视频道《方圆剧阵》的编剧工作,对剧情设计和人物塑造有着独到的见解。监制、发行柴陆曾执导央视频道的《方圆剧阵/拨开迷雾》,对影视制作流程有着深入的了解。导演、摄影灯光指导肖必辉则凭借在电视剧《狂飙》和电影《长津湖》中的出色表现,为《天官归来》的视觉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剧的后期制作由经验丰富的后期导演赵爽负责,他曾担任央视《社教中心》专题节目的导演,对影片剪辑和音效处理有着丰富的经验。造型设计李红曾为TVB剧集提供造型服装指导,为剧中角色的形象塑造提供了专业支持。制片主任周元良在广告和微短剧制作方面经验颇丰,曾负责字节跳动、广汽丰田等年度广告的制片工作,以及罗技、墨雪等品牌定制微短剧的制作,为《天官归来》的顺利拍摄提供了有力保障。
元宵节庆祝活动
随着元宵节的到来,各地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传承“天官赐福”的文化内涵。在深圳,多个灯会活动精彩纷呈,吸引着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
在深圳锦绣中华,大型国风沉浸式文娱主题区“锦绣盛市·梦华录”与大型华夏综艺史诗《龙凤舞中华》两大新项目,让游客仿佛穿越回古代,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甘坑古镇,主题灯光展、非遗文化演出、火壶表演等精彩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深圳文博宫的灯会则以3万m²的花灯和美食街、精彩演出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深圳欢乐港湾的《天官赐福》灯会更是别具特色,三千明灯齐亮,浪漫至极,国创动画IP名场面的还原,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动画世界中。湾区超级灯会则以20000平璀璨灯海、40余组非遗花灯和精彩演出,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梦幻般的夜晚。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让“天官赐福”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和创新。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不仅祈求天官赐福,更是在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天官赐福”这一传统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古老的道教信仰到现代的文学创作,从传统的民俗活动到创新的微短剧,这一文化符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