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陕西咸阳:周文王周武王陵墓之谜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03: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陕西咸阳:周文王周武王陵墓之谜

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周陵示范农场内,两座高大的封土堆静静地矗立在青松翠柏之间,它们就是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陵墓。这两座陵墓不仅承载着周朝开国君主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祭祀传统。

01

周文王与周武王的历史功绩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是商朝末期周国的君主,他励精图治,奠定了周朝的基础。文王在位期间,任用太颠、散宜生等能人,施行裕民政策,国力日盛。他被商王帝辛囚禁于羑里期间,写下了《周易》一书。文王晚年已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继承父业,最终推翻商朝建立西周。他在位期间,平定三监之乱,营造新都成周,统治中国、大封诸侯、派兵东征、制礼作乐。武王与他的儿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史称“成康之治”。

02

陵墓现状与祭祀传统

两座陵墓南北相邻,南面的封土堆呈覆斗形,碑面显示是“周文王陵”;北面的封土堆顶部近似圆锥形,碑面显示是“周武王陵”。因二人是父子关系,“周文王陵”前面左右又传说有周成王陵和周康王陵,祖孙四代同葬一起,当地传言,文王这是“背子抱孙”,世人因此称为周王陵,简称周陵。


“周陵”被认为是周陵,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于盟津”,《孟子》记载:“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毕或毕郢因而被认为就是现在“周文王陵”所在这一带。

查阅文献可知,至少在西汉中期,汉天子就开始诏封文王之后以奉祀“文武周公”了。《周陵志》记载,元鼎四年(113年),汉武帝诏封周公三十六代孙姬嘉为周子南君,秩品为列侯。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又封姬嘉的弟弟姬昭为承休侯,作为周公的后嗣,让他“缮治陵寝”。因为“周公墓”也祔葬在“周陵”之内,所以很难不让人想到,这里的“陵寝”就指的是“周陵”。

100多年以后,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建武三年(27年)又封周公四十代孙姬观为卫公,奉“文武周公”。姬观居咸阳,因而“祭祀不绝”。由于咸阳在历史上只有现在这个“周陵”,所以基本上可以推定,东汉光武帝时就已经认定现在这个“周陵”是真的周陵了。

三国刘劭在《皇览》中曾说: “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安陵县,西汉惠帝置,属右扶风,治所在咸阳市东北穆家村附近。“扶风安陵县北,毕陌中大冢”就指的是这个“周陵”。既然彼时“人以为周文王冢”,说明这已经是当时人们的共识了,这与《周陵志》所记东汉光武帝诏封周公四十代孙姬观为卫公,“居咸阳,奉文武周公”可以前后对应。

此后,魏晋至隋唐也屡有诏封周公后人诏祀文王、武王之举。至宋代时, 宋皇愈加重视“文武周公”祭祀礼仪、次数,并制定出到“周陵”祭祀的规制。宋太祖在建隆二年(961年)下诏:“历代帝王,国有常享,著于甲令,可伸而行。五代离乱,率为废坠,匮神乏祀,阙礼甚焉。其周文王庙宜令有司,准令三年一享,岁仲春月行享。牲用太牢( 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以羊豕代。祀官以本州长吏,有故遣佐宾行事。 仍令造祭器送之陵侧。”

建隆四年(961年),宋太祖又下诏命,明确规定守“周陵”人数为五户,免除各种役差,春秋两季奉祀:“历代帝王,或功济生民,或道光史载,垂于祀典……周文王武王给守陵五户,蠲其他役,春秋奉祀。他处有祠庙者,亦各祭享。 周成王康王各给三户,岁一享。”

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再次下诏,明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27陵所在州主管官员要亲赴各州陵前致祭:“西京凤翔雄耀等州,周文成康三王、 秦始皇 ……汉高文景武元成康七帝 ……凡二十七陵, 所在长吏致祭。”自开宝六年(970年)起致祭,文武成康四王陵庙均刻立石碑,《金文萃编 》和《周陵志》都分别录有碑文,可惜原碑都散佚不见,今只存《大宋新修周武王墓碑》一通。

宋代从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起,在仲春、仲秋两季由州府主管官员亲赴陵寝享祀历代帝王形成定制,直至明初依然在施行。后改为“三年出祝文香帛,遣太常寺、舞、生斋往所司致祭”。《周陵志》记录有明代“文武成康”陵墓祠庙13通祭祀石碑的碑文,现在还保存有6通。

清代致祭历代明君,没有具体的次数规定,或三年一祭,或一年一祭,或一年数祭。但朝中凡有重大事情或盛大庆典,一定会派遣官员前赴“周陵”,致祭文王、武王陵寝,如康熙元年(1661年),康熙帝就下诏:“至前代各陵寝, 春秋仲月,守土正官一人执事以礼生祭日, 用羊一豕(猪)一,余仪注与庆典同,祭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嘉庆年间则规定:“祭告帝王陵寝,奏准应遣官员……各于本省副都统总兵官内拟派,就近致祭。祭文香帛等项,礼部照例备办……西安祭黄帝轩辕氏,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

清代祭祀盛行立碑,刊刻祭文,但由于破坏、散佚,现在能看到的就只有20多通了。这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

传说中的咸阳周武王陵
民国时期,由于“反封建”,人们到“周陵”祭祀的热潮下降了很多,但出于“反帝”、凝聚民心的需要,“周陵”同黄帝陵并列,成为民国政府祭奠的祖陵。祭奠时,没有了太牢、斋戒,也不起起居,不进奉,只在每年春季举行一次陵祭。

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率领行政院院长戴季陶等10余人,亲自拜谒周陵。罗敏在《中华民国史研究:蒋介石的日常生活》一书中透漏,祭奠结束后,蒋介石当日就去了黄帝陵。蒋介石在日记中还写下了他拜谒周陵后的心志:“谒文武周公之陵,而不思发扬光大其先人之基业者,非吾族类也。”

民国时期祭奠“周陵”,通常都是在清明节,主祭一般由陕西省省主席或省主席派主要官员担任,省有关部门和咸阳县负责人陪祭。有时,国民中央政府也派员主祭。通常由省政府拟定祭奠仪节、祭文、标语、训令,以及注意事项、参加人员等。县政府则按省府要求逐项落实责任。如民国三十年(1942年)西京筹备委员会西字第94号给咸阳县政府的公函:“案查本年四月五日为民族扫墓节,同日致祭周陵。祭陵时间拟定是日上午十时,相应函请贵府筹备祭陵典礼并率领各机关公务员、各联保主任及各校师生,届时一同参加。仍请贵府先期布告民众,惮知祭陵意义,以广宣扬……”

咸阳县政府于第二日就下发公告,通知有关事项——咸阳县政府民国三十年三月三十一日民礼字第754号令:
查四月五日为民族扫墓节,届时中央暨省府大员与各机关长官,均由西安出发,前往周茂各陵,举行扫墓典礼。本县为历代帝都,列祖列宗陵墓之所在地,我咸民众,久亲遗泽,缅哲圣之漠烈,益启民族之思想,用坚抗战之自信。顷奉省政府电令,以本年民族扫墓典礼,尤应隆重举行,以示崇敬。 兹规定各乡镇国民兵参加恭祭周陵,注意事项一份,随令颁发。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该乡镇长于令到之后,即将该管保甲长、壮丁一律集合该乡适中地点,每日乘早或晚集训二小时。所有服装武器,应即为整备。沿途路面树株,与保甲公约、国民公约及守望哨所,均须遵照规定办理完善。保甲长及壮丁,尤应发挥此次训练之精神,行动迅速,操练纯熟,藉昭纪念之隆重,启发民族之意识。案关特伤,切勿疏忽为要。切切此令。

“周陵”具体所在地渭城乡政府也仿照上例,很快颁发了一个内容大致相同的告示,要求各保甲长召集全乡各保合龄壮丁在乡公所提前演练,以备届时结队参加祭奠仪式。

民国时期祭奠“周陵”也不是每次都由中央或省府指定祭祀事项,《重修咸阳县志》记载,有一段时间,“文武成康”诸陵就是由咸阳县府负责祭祀和保护的。

民国历次祭祀“周陵”,都没有立碑纪念。

03

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

近年来,考古学家们不断探索这两座陵墓的秘密。据考古发现,两座陵墓的封土堆均为夯土筑成,高约15米,底部周长200米左右。陵墓周围还发现了一些陪葬坑和祭祀遗址,但尚未进行大规模发掘。


由于历史久远,两座陵墓均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盗掘和破坏。考古学家们在陵墓周围发现了多个盗洞,但幸运的是,一些重要的文物和遗迹仍然得以保存。这些发现不仅展现了西周时期的文化与工艺水平,也为探索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线索。

04

结语

周文王和周武王陵墓作为周朝开国君主的安息之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它们不仅是两座陵墓,更是周朝辉煌历史的见证。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我们会揭开更多关于这两座陵墓的秘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周朝历史的认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