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滥用笑气,亟需社会关注与防范
青少年滥用笑气,亟需社会关注与防范
“笑气”是一种无色、微甜的气体,化学名为一氧化二氮(N₂O),在室温下稳定,高压下可液化。它最初因麻醉和镇痛作用被用于医疗领域,后因其能促进奶油发泡而成为食品工业中的添加剂。近年来,青少年群体滥用笑气的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笑气滥用现状
近年来,“笑气”滥用现象呈上升趋势,且吸食者呈现出较明显的低龄化倾向。就在不久前,有民警在一次调查过程中发现17岁女生床下竟藏有14瓶“笑气”,而当事人家长对此浑然不知。
17岁的郑娇娇(化名)在母亲眼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直到民警找上门的时候,其母还对女儿购买吸食“笑气”的行为一无所知。据郑娇娇交代,她第一次接触“笑气”是在初中,当时是和多名同学一起吸食。根据警方调查,郑娇娇并不是购买“笑气”最多的人,但她累计消费也有10多万元。吸食笑气成瘾后,继续吸食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持,她会找不同的借口从母亲那里索要。
在警方传唤的过程中,郑娇娇的状态很不好,说话时断时续,记忆常常出现空白区。谈到自己的身体状况,郑娇娇表示,自己在吸食笑气后,还出现了胸口疼痛。她有一个朋友,半年吸了200多万元的笑气,现在都有点不自觉流口水了,腿也变得不好使了。
笑气的危害
“笑气”虽不在法律规定的毒品之列,但国家相关部门已将它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其经营需要取得相应的许可证,否则涉嫌非法经营。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实施非法经营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经营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笑气”在吸食过几次后就会成瘾,而大多数吸食“笑气”的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一次就成瘾。若长期滥用“笑气”,会损害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以及影响心脑血管健康。
神经系统危害:包括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神经精神疾病,大脑皮质病变和脑实质局灶性坏死等。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脚趾感觉异常、麻木和针刺感;严重可表现为跌倒、无法行走,甚至瘫痪。神经精神方面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障碍、抑郁、焦虑、幻觉等。
血液系统损害:贫血比较常见,严重可出现巨幼细胞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等。
心脑血管危害: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
其他危害:可能导致皮肤表面色素沉着;气胸、肠道肿胀、鼓膜破裂;大小便困难等。
监管与预防措施
目前,我国已将“笑气”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18版)》,违规生产、购销、运输、使用“笑气”,都将承担法律责任。法律专家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同时严格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许可证发放流程并加强执法力度。针对网络上非法销售“笑气”的行为,需严格审查相关企业网络信息服务许可证,切实发挥电商平台信息审核主体效能,推动邮递服务企业强化邮寄管理,构建协同高效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警方提示,青少年应充分了解“笑气”的危害,自觉抵制滥用“笑气”的行为。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有人吸食“笑气”,一定要及时远离,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千万不要因为好奇心作祟,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社会影响与呼吁
“防治‘笑气’滥用,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公众对它危害的认识,从而减少吸食的行为,将‘笑气’纳入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重点宣传内容,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形成抵制‘笑气’的舆论氛围。”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总队四惠站派出所所长王宁表示,公安机关要不断地打击这些违法行为,修筑好防御的“护城河”,让孩子、家长们都知道它的危害性,全社会共同努力,将危险物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使其远离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
除了“笑气”,不少新型毒品会披上奶茶、饼干、巧克力等不同的“外衣”,极具迷惑性。国家应急广播提醒,“笑气”对身体伤害极大,且极具成瘾性,广大青少年切勿轻易尝试,家长们也需密切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花钱频率以及精神状态,防止孩子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