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西安古城墙“活”起来,日迎3万游客
科技创新让西安古城墙“活”起来,日迎3万游客
西安古城墙,这座历经600余年沧桑的宏伟建筑,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它不仅见证了西安的千年兴衰,更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历史的见证者
西安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在隋唐长安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墙周长13.74公里,高12米,底宽15-18米,顶宽12米,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防建筑之一。自建成以来,它历经战火洗礼,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
城墙上的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从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壮志豪情,到汉武帝开拓疆土的雄才大略;从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辉煌,到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天下的宏伟气魄,西安古城墙默默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兴衰更替。
旅游市场的复苏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西安古城墙再次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热门景点。2024年春节期间,西安旅游市场迎来强劲复苏。据统计,整个春节假期,西安旅游订单同比增长64%,成为国内城市入境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其中,古城墙景区表现尤为亮眼。仅春节假期首日,西安旅游搜索热度在携程平台就环比上涨294%。整个假日期间,城墙景区接待游客数量持续攀升,日均客流量达到3万人次。华山景区、昆明池·七夕公园、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等周边景点也迎来客流高峰,分别接待游客14.8万人次、72.83万人次和20万人次以上。大唐不夜城更是人气爆棚,全天客流量高达65万人次。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面对如此庞大的游客量,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满足游客需求,成为西安古城墙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与海康威视等科技企业合作,打造了“数字方舱”管理平台,为文物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
“数字方舱”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测绘扫描、AI和5G等前沿技术,对城墙进行全面监测和管理。平台建立了厘米级高精度的全域数据模型,将城墙整体、重点建筑、城门洞及登城马道等进行三维建模,实现了对4000余个监测设备点位的统一管理。通过智能物联技术,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城墙的文物安全、安防状况、消防情况和水位变化,为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文物保护方面,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特定区域入侵预警,有效防止违规攀爬行为。护城河管理则借助智能物联设备监测水位变化,确保防汛安全。文旅运营方面,智能客流统计系统能够实时掌握游客数量,科学预防拥堵。应急安全方面,通过智能分析烟雾感知数据,保障古建防火安全。
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文物保护水平,也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游览体验。例如,AR眼镜等数字展示技术让游客能够直观了解城墙的历史变迁,增强了文化体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西安古城墙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是一场科技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实践。通过数字化保护,城墙不仅得到了更好的维护,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游览环境。同时,科技的应用也让文物“活”了起来,让游客能够以更直观、更有趣的方式了解历史,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创新的应用,西安古城墙必将继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展现中国历史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正如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所说:“我们将城墙预防性保护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还能够‘抢先一步’,更好地去开展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
西安古城墙,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宏伟建筑,在新时代正以科技为翼,展翅高飞,续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