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L 2024:白蛋白在ACLF治疗中的突破
EASL 2024:白蛋白在ACLF治疗中的突破
在2024年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年会上,多项关于人血白蛋白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治疗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关注。研究显示,白蛋白不仅能够通过维持血浆渗透压和扩充血容量来改善肝硬化并发症,还能显著提高ACLF患者的生存率和缓解率。这些发现为这一高死亡率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什么是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以肝脏和/或肝外器官衰竭和短期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据统计,即使经过内科综合治疗,ACLF的病死率仍高达50%~90%。因此,开发简单快捷且准确性高的预后预测模型,对于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实施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白蛋白在ACLF治疗中的多重作用
白蛋白是人体血液中含量最高的血浆蛋白,具有维持渗透压、结合与转运物质、抗炎、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慢性肝病进展过程中,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白蛋白结构会受损,导致其功能缺陷。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白蛋白的这些功能与其在ACLF治疗中的效果密切相关。
最新研究突破:白蛋白结合能力成为重要预测指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团队在2024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上报告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发现,白蛋白结合能力(ABiC)能够准确预测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和ACLF患者的1年死亡率,有望成为替代传统血清白蛋白翻译后修饰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研究团队通过筛选2016年6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最终纳入528例因肝硬化AD和/或ACLF入院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ABiC在预测1年死亡率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原生白蛋白相当,且联合MELD-Na评分时的预测效果与白蛋白结构参数相当。这表明ABiC是一个优秀的生物标志物,具有替代白蛋白结构参数提供准确远期预后评估的潜力。
静脉输注白蛋白的临床价值
除了作为生物标志物,静脉输注白蛋白在ACLF治疗中也显示出积极效果。谢青教授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比较了不同剂量的静脉输注白蛋白对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患者28天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剂量白蛋白输注(每周>1.5 g/kg)能够有效降低28天死亡率,并减少医院获得性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急性肾损伤(AKI)和ACLF的发生。
未来展望
这些最新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白蛋白在ACLF治疗中作用机制的理解,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精准的预后评估工具。未来,随着对白蛋白功能和结构损伤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望开发出更多基于白蛋白的治疗策略,为改善ACLF患者的预后带来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