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花节:千年花事,万种风情
洛阳牡丹花节:千年花事,万种风情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唐代诗人徐凝的这首诗作,道出牡丹绽放时的倾城盛景。
又逢4月,河南洛阳迎来一年一度的“牡丹时刻”。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赏花游园,共赴一场别具意趣的“神都花事”。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从自然地理视角看,牡丹择地洛阳,可谓“天时地利”兼具。洛阳地处“天地之中、九州腹地”,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100余位帝王在此定鼎。
这里,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带,高峻雄伟的山脉伸出臂弯,将洛阳盆地护佑其中。黄河、洛河、伊河等众多河流纵贯交织,冲积形成肥沃的土壤。
正因如此,洛阳一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十分适宜种植喜凉恶热、宜燥惧湿的牡丹。据了解,中国牡丹共9个野生品种,其中3个都在洛阳自然分布。
那么,古人所云“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是否有明确的科学依据?
据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李清道介绍,早在21世纪初,河南省的地质工作者就曾对洛阳地区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壤、水样进行过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发现,洛阳当地土壤中,钙、镁、铁、锰、铜、锌、硼、钼、钒、钴、铬、镍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些牡丹生长所必需的有益微量元素,能有效地促进其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造就了洛阳得天独厚的花木生长环境。”李清道说,从生物地理学意义上看,牡丹选择洛阳,也是一种必然。
“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
牡丹作为原产于我国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与其他众多观赏类花卉一样,洛阳牡丹原生于野外,后经历代园艺师巧植善种,才得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珍奇品种也不断增多。
“洛阳牡丹究竟从何时开始由野外生长转为人工培植,目前已不可考,但根据文献记载可知,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已经有关于牡丹药用价值的记载。”李清道说。
到了距今1400余年的隋朝时期,洛阳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其人工栽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所著的《海山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彼时,已经有“飞来红”“一拂黄”“颤风娇”等众多牡丹品种,批量入驻隋朝皇家园林。
到了繁盛的大唐,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牡丹,不仅契合皇家的审美趣味,也备受民间士民喜爱,种植规模更大、技艺更为成熟,由此催生了专门培育牡丹的职业工种——“花师”。
据讲述唐代轶闻奇事的《龙城录》一书记载,洛阳人宋单父,是个种牡丹的高手,“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唐玄宗听闻此事后,便将宋单父召至骊山。在宋单父的妙手之下,上万株形态花色各不相同的牡丹在骊山绽放。唐玄宗大喜,“赐金千余两。内人皆呼为花师,亦幻世之绝艺也”。
这是洛阳国家牡丹园中的牡丹。(受访对象提供)
可见,唐朝时牡丹的培育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无论宫廷寺观,还是街巷家院,“人人爱牡丹,家家种牡丹”蔚然成风。
到了宋代,牡丹的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提高,牡丹品种日益增多,理论体系也日趋完善,出现了诸多牡丹谱录和一批实操“工具书”。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洛阳牡丹记》,被相关学者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载牡丹品种及栽培管理的专著。
“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土用白敛末一斤和之。”“浇花亦自有时,或用日未出,或日西时。”“棘气暖可以辟霜,不损花芽,他大树亦然,此养花之法也。”……由此不难看出,北宋时,人们对栽培牡丹的要求已经颇为严格,从选地到技法,都十分讲究。
也正是在《洛阳牡丹记》中,欧阳修发出“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的感叹。
“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自此流传开来。
兴于隋、盛于唐、极盛于宋之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洛阳牡丹也历经兴衰浮沉,部分品种渐渐灭绝或失传。
据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治民介绍,由于没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和机构,民国初期,洛阳的牡丹品种仅剩50余个,到上世纪60年代,牡丹品种也只恢复到100多个。
“1992年7月,当时的国家林业部将国家牡丹基因库落户在洛阳市郊区苗圃,作为牡丹种质资源的活体保存库,保存和管理牡丹品种的遗传资源、生物信息和基因数据。”黄治民说,这是依靠科技进步,让牡丹进一步花繁竞秀的重要基础工作。
历史上,地处北邙的国家牡丹园,正是隋炀帝“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的西苑所在地。时至今日,园区内共栽植牡丹20余万株,收集引进国内外牡丹种质资源1365份,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牡丹品种基因。
“洛阳国家牡丹园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牡丹品种活体保存、无性繁殖和科研基地,也是我国收集牡丹资源最多的牡丹专类园,集牡丹科技研发、游览观光、国际交流、科普推广等为一体。”梁艺馨说。
在国家牡丹园工作人员的科技攻关和共同努力下,曾经“花开花落二十日”的洛阳牡丹,早已实现“花开花落随人意”。放眼望去,阵阵暖风吹来,满园繁花似锦。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初春,溱洧河畔,青年男女相携而游,互赠美丽的花朵以表情意,留下《诗经·郑风》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诗句。
这或许是牡丹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第一次“亮相”。
“由于花形相似、花期相近,先秦时期,牡丹和芍药统称‘芍药’,后来才有了木芍药、草芍药之分,这其中的‘木芍药’便是牡丹。”李清道说。
约1600年前,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有感于曹植《洛神赋》,神思驰骋,创作出传世之作《洛神赋图》,洛水之畔,几株牡丹似在迎着微风轻轻摇曳,神气飘然。
这是目前可查的我国历史上将牡丹“入画”的开端。
作为“百花之王”,牡丹素来就是太平盛世的最好注脚,在我国文化史上可谓“顶流”IP,引发无数文人骚客讴歌寄情。
据不完全统计,仅唐代吟咏牡丹的诗词,就有二百余首:李白笔下,她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王维眼中,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开之时,白居易呼朋唤友,“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错
2025洛阳牡丹花节最佳观赏时间
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时间:2025年4月1日-4月15日,赏花期为2025年3月21日至5月5日。牡丹文化节不仅是洛阳对外交流的温馨纽带,更是洛阳走向世界的多彩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芬芳名片。
主要赏花地点推荐
王城公园
搭乘地铁1号线即可到达,其内设有牡丹园、动物园与游乐设施,尤其适合携带小朋友一同游玩,不会感到过于疲惫。园内有400多个品种近60000株牡丹开放,较佳观赏区有沉香楼观赏区、牡丹仙子观赏区和紫云天香台观赏区。姚黄、洛阳红、二乔等早开品种牡丹如今已成片开放,分外娇艳。中国国花园
乘坐地铁2号线便可抵达,是洛阳规模最大的牡丹花公园,呈东西狭长之态,东西直径约2.5千米,占地1548亩,大片牡丹花仿若无垠花海,全程走下来会稍感疲累。园内种植牡丹40余万株1020多个品种,特有的单个牡丹品种大面积成片种植形式,整体观赏效果恢宏大气。隋唐植物园
通过洛阳地铁2号线即可到达,是洛阳最大的植物公园,占地2864亩,园内不仅设有牡丹花区,更有各式其他植物园区,牡丹园仅为其中一部分。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的一大特点,就是占地面积大,园区环境优雅。该园占地2860亩,全园植物种类1000多种,牡丹涵盖十大色系1200多个品种,是洛阳市目前牡丹品种多、花色全、牡丹文化氛围浓的牡丹观赏园。
免费赏花地点推荐
西苑公园
涧西区九都西路与南昌路交叉口,是市三星级牡丹观赏园,已升级为“开放式游园”。园内湖光山色、楼台水榭、假山叠石、曲径通幽、绿树红花,风景秀丽,是以湖面、山体为主要景观的山水园林风景,有“小江南”之称。牡丹公园
涧西区牡丹路1号,融水上娱乐、休闲活动为一体,有牡丹2万多株,260多个品种。古牡丹是这里的一大看点,其中超过百年的牡丹有2000多棵,有的一棵就能开200多朵。天香牡丹园
免费开放,是洛阳市牡丹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观赏园,也是洛阳市牡丹科研、生产、观赏的重要基地。园内牡丹品种多达1000余种,涵盖红、白、粉、黄、绿、蓝、紫、黑、复色九大色系,花型有单瓣型、荷花型、托桂型、皇冠型、绣球型、台阁型等,是洛阳市牡丹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观赏园。
路边赏牡丹佳处
王城广场
位于洛阳市西工区,是洛阳市的中心广场,广场周围有多处牡丹花坛,是市民和游客赏花休闲的好去处。洛阳桥下
洛阳桥是洛阳市的一座古桥,桥下的洛河两岸种植有大片牡丹,花开时节,景色优美。凯旋路
凯旋路是洛阳市的一条主要街道,道路两旁种植有牡丹,花开时分,整条街道都被花海包围。中州路
中州路是洛阳市的主干道之一,路旁的绿化带中种植有牡丹,是城市中赏花的好去处。牡丹大道
牡丹大道是洛阳市专门为牡丹花节打造的一条景观大道,道路两旁种植有大量牡丹,花开时节,整条大道都被花海覆盖,是洛阳市最具代表性的赏花地点之一。
游玩建议
赏花时间:建议选择上午8点至10点,此时阳光柔和,花朵状态最佳,适合拍照。
交通方式:由于花节期间游客较多,建议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洛阳地铁1号线和2号线覆盖主要赏花地点,方便快捷。
避开人流:如果想避开人流高峰,可以选择工作日前往,或者选择免费赏花地点。
拍照技巧:拍摄牡丹时,可以选择低角度拍摄,以天空为背景,突出花朵的层次感。使用长焦镜头可以更好地捕捉细节。
文化体验:除了赏花,还可以参观洛阳的其他文化景点,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深入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
洛阳牡丹花节是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无论你是花卉爱好者还是历史文化追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趁着春光正好,不妨来洛阳,感受这份“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世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