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心肺耐力训练,让你免疫力爆棚💪
秋冬心肺耐力训练,让你免疫力爆棚💪
秋冬季节来临,正是时候通过心肺耐力训练来增强免疫力。研究表明,适当的心肺耐力训练不仅能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还能显著提升免疫系统的功能。无论是慢跑、快跑交替进行,还是游泳和太极拳,都能有效提高摄氧量,增强心肺功能。这些训练不仅简单易行,而且非常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让我们一起动起来,迎接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冬天吧!
科学依据:运动如何提升免疫力
运动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被研究的领域。早在100多年前,就有科学家发现跑马拉松的人血液里白细胞的含量有明显变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人运动后去打疫苗,产生的抗体更多。到了1990年以后,运动和免疫系统功能关系的科研变得很热门,数据积累越来越多。大家研究方式五花八门,但结论是很清楚的: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功能!
运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免疫力。首先是促进免疫细胞的循环和数量。运动能够增加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这有助于免疫细胞(比如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在全身更快速、更有效地巡逻和识别病原体。白细胞的数量在运动后会短暂增加,这也能增强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临床上有时需要收集免疫细胞来治病,有时医生还会特意安排人先适当运动一下,增加免疫细胞数量再来采集。
然后是减少慢性炎症。慢性炎症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如心脏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研究发现,规律性的适当运动可以帮助降低体内的慢性炎症水平,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也会下降。
还有就是调节免疫因子。运动可以动态改变一系列细胞因子,比如IL6蛋白的水平,来保持免疫系统的功能平衡。不仅有可能提高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还能避免过度的免疫反应(如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对于免疫来说,不是越猛越好,而是越平衡越好。
秋冬季节运动注意事项
秋冬季进行户外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但在这个季节交替时期,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新陈代谢都处于较为敏感的状态,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运动的方式和时间。秋冬季运动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注重安全性。以下是一些秋冬季节运动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秋冬季节的运动在时间安排上的差异较大,不同年龄段的人要根据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合活动的时间。年轻人因为身体素质好,对天气的适应能力较强,体力恢复较快,所以秋冬季的运动时间可以安排在早晨和下午。中年人因为适应能力较差,可将运动时间安排在工作后,如晚上18:00
20:00。这段时间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锻炼效果事半功倍。老年人身体机能已明显下降,运动锻炼的时间需安排在14:0019:00。尽量在温度相对较高高、有阳光的时间段内运动,这样更容易舒展身体,减少身体损伤。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秋冬季节可选择的运动方式多样,包括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慢跑是一种最完整的全身性协调运动,能增加肺活量和耐力,慢跑时维持呼吸均匀,可使足够的氧气进入体内。慢跑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散步是一种轻松舒适的运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散步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调节呼吸节奏,增加肺部的换气量,改善肺部的通气功能。打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华武术,也是一种养生的艺术,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气为主,以形为辅,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以身随气,以气随意,达到身心合一,气血和畅,阴阳平衡的目的。
适度运动:运动和免疫的关系是双向的:适量运动能够有效增强免疫力,而过度运动会减弱免疫力。就像士兵过度训练会导致伤病,免疫系统也一样,不能无休止的高强度作战。下图就是很经典的一个图,显示了运动和上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上呼吸道感染多是病毒或细菌引起的,所以是个很常用的免疫力指标。大家应该都有感受,同样的流感季节,同样到处都是病毒,就是有人容易中招,而有人看起来百毒不侵。统计发现,对于适度运动的人,上呼吸道感染风险能降低40%~50%,但如果运动过度,那免疫系统反而会减弱,感染风险会升高。比如,有人对2311名参加洛杉矶马拉松比赛的选手做了统计,发现跑步完一周后,13%的人都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对照组比例只有2.2%。跑马拉松的人,感染比例提高了6倍!对852名德国运动员过去一年身体状况的研究发现,运动量最大的耐力组选手生病的概率高了两倍,压力显著更高,失眠情况也更严重。当然,“运动过度”的标准是相对的。同样是跑马拉松,对最顶尖的运动健将,免疫力可能并没有显著负面影响。不管如何,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为了免疫力强大,总之就四个字:适度运动。
不同人群的运动建议
40岁以后应该选择什么运动?和20岁、30岁的人运动方式一样吗?是跑步、打球、游泳还是爬山?40岁以后由于身体的机能下降,运动也会和20岁、30岁的人有所不同。那最适合年龄40岁以上的人运动方式是什么?
8月7日,《美国医学会内科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这项研究为40岁以上人群运动方式提供了指导。这项研究纳入了50 万成年人,参与者平均年龄46岁,找出了这个年龄段的人们选择最适合的运动方式。研究发现,40岁以上人群如果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度至高强度有氧运动可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并对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除了有氧运动,肌肉力量训练也是40岁以上人群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每周进行两次肌肉力量训练,能够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并对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
40岁后最佳有氧运动:
快走、慢跑和骑自行车:这些运动简单易行,可调整为适合个人水平的强度。可以选择在户外进行,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提升心肺功能。
游泳和跳绳:这些低冲击性的有氧运动对关节负担较小,同时能够锻炼全身肌肉,提高心血管耐力。
舞蹈:如广场舞,适合喜欢跳舞的人群,可以选择有氧舞蹈课程,享受音乐的同时提升心肺功能和协调能力。
40岁后最佳肌肉训练:
1.自体重训练:使用身体自重进行深蹲、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训练,可以在家中或健身房进行,锻炼核心力量和肌肉力量。
2.弹力带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可选择调整不同强度和部位的练习,适合40+人群的特定需求。
3.健身器械训练:可在健身房或健身工作室使用器械进行肌肉力量训练,由专业教练指导,确保正确姿势和安全性。
40岁后延寿、防癌有个运动最佳组合
这项研究还发现,在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风险方面,中等、高强度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有“最佳”组合,可以更显著地降低死亡风险:
- 延寿、降低死亡风险
每周进行0-75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力量训练≥2次
这个“运动组合”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0%相关。
-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每周进行150-225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0-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 + 力量训练≥2次
这个“运动组合”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0%相关。
- 降低癌症的死亡风险
每周进行>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0-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 + 力量训练≥2次
这个“运动组合”与癌症死亡风险降低56%相关。
特殊人群运动建议
如果已经是肿瘤患者,还应该运动吗?
只要身体允许,答案是肯定的。
事实上,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它虽然不是药,但由于能全面改善身体机能,对癌症长期控制的贡献不逊于任何东西。只不过运动谁都能做,没法垄断,所以没人有动力来负责推广罢了。
患者的运动建议整体和普通人差不多,都是建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并兼顾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平衡训练,充分利用不同运动方式对身体的积极影响。
但肿瘤患者也有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方面,因为疾病或者治疗副作用,运动风险确实会更高一点,所以开始任何运动计划之前,应首先咨询医生或康复师,确保自己的运动计划适合当下健康状况。根据癌症类型、治疗阶段、身体功能和其他健康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运动。
另一方面,在运动中,要特别注意不适症状。如果出现疼痛、眩晕、呼吸急促或过度疲劳,应立即停止运动,并立刻与医生联系。同时,随着治疗的进行,需要不断调整运动计划。比如在化疗期间,肯定就应该减少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关于运动和免疫,还有一点建议,就是不管是不是患者,都更推荐大家参与集体运动,而不是一个人健身。一起打球,一起户外爬山,一起骑车,都是挺好的。
加入团体不仅可以增加运动的动力,帮助我们坚持,而且更关键是能提供心理支持和交流平台。这些有助于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也都对免疫系统和身体恢复有好处。运动的时候和队友聊八卦,本身就是很解压的。
我觉得跳广场舞是个好运动,就是因为每次我路过的时候,她们不仅跳得起劲,休息的时候唠嗑也很起劲,一看就特别开心!
总而言之,运动不仅能让人减肥,让人拍照发朋友圈,还真正能增强你抵御疾病的能力。适度而规律的运动,可以帮助你的免疫系统保持最佳状态,让它在面对病毒或细菌时更加从容不迫,同时也能帮助控制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
所以,下一次当你迈出门去散步、跑步或进行任何运动时,记住,你不仅是在锻炼身体,还在为免疫系统进行“加油”。比起花钱买保健品,这才是真正有效的癌症预防!
致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