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地标朝阳楼:元明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
建水古城地标朝阳楼:元明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
建水古城的朝阳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比北京天安门还早建28年。这座历经600多年风雨的古楼,见证了建水古城的沧桑变迁,如今已成为建水的地标性建筑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历史背景:比天安门更早的“小天安门”
朝阳楼位于建水古城三里长街东端,原为古临安城的东城门,又称迎晖门。据记载,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战争,李定国攻占临安城,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门朝阳楼。
朝阳楼占地2312平方米,南北长77米,东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三层城楼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由48根巨柱和无数粗大的楹梁榫接成坚固的木构架,三重檐歇山式屋顶,高24.45米,面积414平方米,面阔26.8米,进深12.31米,五开间,环廊周通。斗拱方面,以第一层面阔方向为例,柱头科共六攒,每两个柱头科间有两攒平身科。平身科为五踩斗拱,形制不一。
朝阳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元朝和明朝的特点,采用了榫铆结构,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楼的正面悬挂着“雄镇东南”四个大字,据说是清代乾隆四年夏天出任临安知府的来谦鸣所题,笔力刚劲,极有气魄。背面则悬摹唐朝草圣张旭的“飞霞流云”狂草榜书,笔法龙飞凤舞,潇洒飘逸。
现代功能:古今交融的旅游胜地
朝阳楼不仅是建水古城的历史见证,也是现代旅游的重要景点。登上朝阳楼,行在环廊上,建水古城尽收眼底,远处的文笔塔、近处的崇文塔,高处的焕文山、低处的小桂湖均历历在目。《建水州志》记载有”东楼凌汉”一景:“东城楼,高百尺,千霄插云,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层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1962年6月16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视察其曾在滇军任营长和副团长时率部队驻扎过的建水,兴致勃勃地登上朝阳楼,并赋诗一首:“夏日访临安,放然改旧观。昔日军驻地,今日作良田。械斗之风息,人民建乐园。边疆如此固,邻友亦同欢。”
值得一提的是,朝阳楼在现代还保留着一些传统功能。城楼上有一座洪武大钟,高1.6米,厚10厘米,口径1.4米,重达一吨,铜钟表面的纹样、花式古朴、简洁、明快,钟声洪亮悠远,可传遍全城。此外,檐角挂有铜铃,铃声清脆悦耳,每当夜深人静时,悠扬深远的钟声不时打破沉寂的长夜,召唤黎明的到来。
游客体验:古今交错的奇妙之旅
朝阳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游客体验建水古城魅力的重要景点。白天,游客可以登上朝阳楼,欣赏古城的全景,感受600多年的历史沧桑。晚上,朝阳楼则会亮起镭射灯光,展现出另一种现代魅力。许多游客选择在夜晚来到朝阳楼,欣赏灯光秀,感受古今交融的独特氛围。
游客小王在游记中写道:“站在朝阳楼上,看着脚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穿越了时空。一边是600多年的历史沉淀,一边是现代生活的繁华,这种奇妙的体验让人流连忘返。”
朝阳楼还是汉服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许多游客选择穿着汉服,在朝阳楼前拍照留念,感受古代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种独特的体验,让朝阳楼成为了建水古城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
建水古城的朝阳楼,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城楼,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它见证了建水古城的千年沧桑,也承载着现代人的生活记忆。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