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特色疗法——中国传统五音疗法
走近中医特色疗法——中国传统五音疗法
五音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它将音乐与人体的五行、五脏相结合,通过不同的音调来调节身体和心灵的健康。随着现代人精神压力的不断增加,五音疗法作为一种自然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五音疗法,就是根据中医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五音对应,用角、徵、宫、商、羽五种不同音调的音乐来治疗疾病。五音分属五行木、火、金、土、水通肝、心、肺、脾、肾五脏。
五音疗法一般用来治疗因社会心理因素所致的身心疾病。具体应用时,医生应该在全面分析病情的基础上,针对病症发生的脏腑、经络结合阴阳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选择相应的音乐对病人进行治疗。
五音疗法的起源
《黄帝内经》认为,音乐与宇宙天地和人体气机密切相通,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不但与人体内脏、情志、人格相密切联系,而且可以用来表征天地时空的变化。
《灵枢·五音五味篇》有专章命题论述,把五音所属的人,从性质和部位上,分别说明它们和脏腑阴阳经脉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又列举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合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之气各有重要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内容用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详细地提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根据五音多与少、偏与正等属性来深入辨析身心特点,是中医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的源头,由此可见辨证配乐的思想。
五音对应五脏
具体而言,五音疗法通过针对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选用相应的音乐疗法进行调理:
角音入肝,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季等相应。五志属怒,有疏肝理气,解郁祛燥,有代表性的古典名曲为《卧龙吟》《胡笳十八拍》《云门》等,近现代名曲为《卡门序曲》《梁祝(小提琴演奏)》。如有肝气郁结,可选《胡笳十八拍》《姑苏行》以疏肝解郁。对胃肠病患者可选《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以和胃健脾。
徵音通心,心属火,与苦味、红色、夏季相应,五志属喜,有振作精神,调节心脏功能。如有肝火上炎,可选《步步高》《紫竹调》以清肝泻火。对于心脏病患者可选《红梅赞》《春天来了》养心益气。心气不足用徵调式曲目如《喜相逢》《百鸟朝凤》。
宫音属脾,属土,与甘味、黄色、长夏相应,在志为思,具有促进全身气机协调与稳定,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兼有保肺气利肾水的作用,防治气的升降失调。古典名曲有《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月光奏鸣曲》,思伤睥致脾气虚脾胃不和者可选宫调式曲目,如《秋湖月夜》《鸟投林》。
商音属金,肺属金,与辛味、白色、秋季相应。五志属以宣肺气,缓解焦虑失眠为主,主要曲目《阳春白雪》《燕归来》,忧伤肺所致肺气虚,肺失宣降所致咳喘,可选商调式音乐,如《阳关三叠》《黄河大合唱》。
羽音入肾,与咸味、黑色、冬季相应,在志为恐,经典曲目《梅花三弄》《小胡笳》等以补肾气,缓解腰膝酸软、失眠。肾气虚、肾不纳气所致的咳喘,可选择羽调动式曲目,如《昭君怨》《塞上曲》等。
五音疗疾时的注意事项
研究表明,五音疗法可用于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治疗,在用五音治疗情志时,可依据五志相胜的原理,选择相应的曲目。同时,应用五音疗法治病时也要注意以下事项:
1.可能排除各种干扰,使身心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
2.某些乐曲兼具两种以上的意义和作用,必须灵活选用,以避免有悖病情的内容。
3.必须控制音量,一般在40~60dB即可,用于安神的可更低些。
4.选择乐曲或者表演方式应该根据病人病情及患者的民族、区域、文化、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不应该强迫病人反复听一首曲子或厌烦的乐曲,或参加不喜欢的表演及交流活动,否则会适得其反。
5.五音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及患者,应根据疾病类型及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音乐类型和时间长度,避免过度刺激或不当操作带来不良影响。最后,进行五音疗法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评估和指导,确保安全有效地享受音乐治疗过程。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