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短期有效但副作用大
雄性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短期有效但副作用大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其中激素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激素治疗的利弊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详细解析激素治疗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这种治疗方式。
目前,在临床上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中,激素类药物是最为常见的。这类药物的疗效让患者既爱又恨。下面将详细解析雄性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利弊。
雄性激素治疗的利与弊
利:
激素药物、免疫抑制剂是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其中雄激素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常规治疗之一,大部分病患在服用了激素类药物能够快速的提升血小板数值。
弊:
主要在于副作用的问题,女性会出现男性化特征。长期应用雄激素可出现痤疮、浮肿、体重增加等表现。女性患者还可有毛发增生、出现喉结、皮肤粗糙、闭经、乳房缩小等男性化特征。同时还会加速骨成熟(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钙流失),对于血小板减少患儿来说,长期注射雄激素会严重影响到身体的生长发育。加速生长及骨成熟,使骨骺早期融合。
另外,服用激素还会严重损害肝脏,雄激素能增加肝脏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当药物的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就会对肝脏造成伤害。特别是不恰当地使用雄激素,会造成部分肝细胞坏死,出现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情况。由于雄激素及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雄激素产生过敏反应,引起肝组织发炎。另外还会加重病患心衰及失眠。
另外关于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是远远高于激素的损害,肝肾、胃肠道的损害较大,同时还会抑制病患自身的骨髓造血功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性疾病。
结论
综上所述,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存在常见的利弊问题。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说,可以短期使用这些治疗方法,但不建议长期服用。当副作用远大于药物带来的疗效时,对患者来说意义不大。
虽然目前有小部分的血小板减少患者数值低下,但仍然没有明确的表现,也无明显频繁的出血症状,对于这类病人,也不可掉以轻心,在临床上有很多病情突然发展恶化血小板急剧低下的病例,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建议血小板减少症病人一经确诊,根据病情开展治疗,尽快稳定数值达到正常范围,避免血小板数值在不经意间突然低下,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