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秋粮增产3.3%居全国第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显成效
河南秋粮增产3.3%居全国第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显成效
2023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达到1324.9亿斤,连续七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其中秋粮产量更是增长了3.3%,增速位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河南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努力。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是指通过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农电配套、机械化作业等措施,提升农田质量和生产能力,达到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高标准农田突出“四高”:
- 农田质量高:通过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提高农田的基础生产力。
- 产出能力高:改善灌溉排水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田的产出能力。
- 抗灾能力高:建设完善的农田防护体系,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资源利用效率高: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河南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
河南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2022年9月,河南首次将“气象”与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并列为高标准农田九大建设内容,并写进《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河南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等编制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气象保障能力建设规范》《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标准。
全省建成了118个高标准农田气象科技示范园,对降水、气温、相对湿度、辐射、土壤温度等12类作物生长要素和长势进行连续动态监测。河南省气象局研发了高标准农田智慧气象服务应用场景,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为全省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河南遭遇了持续性高温天气,这对农业生产是一次严峻考验。但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南的粮食产量依然保持稳定增长。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增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河南省将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粮食安全挑战,更是为了长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河南的粮食产量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将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