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母亲的坚韧精神与我的史学之路
许倬云:母亲的坚韧精神与我的史学之路
“拿全世界人类走过的路,都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这是史学大家许倬云在《十三邀》中的金句,展现了他开阔的视野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许倬云的一生,充满了坚韧精神和人文关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母亲的深刻影响。
1930年7月,许倬云出生于厦门鼓浪屿。自幼因身体原因行动不便,但他凭借坚韧的意志和卓越的学术能力,在史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倬云的母亲,这位典型的中国妇女,用她的坚韧精神和无私奉献,支撑起了整个家庭,也塑造了许倬云的人格。
在战乱时期,许倬云的母亲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她经常要携带着大小十余口奔波各地,往往由她一个人主持全局。许倬云的父亲多半时候留在接近前线的地方,一切似乎有了公式:他们在接近前线的地方与父亲同住;日本人发动秋季攻势了,他们几个较幼的兄弟姊妹由母亲率领着向安全地带撤退;日本人退了,他们又由母亲率领着去找父亲,迁回他的任所。抗战时期的交通情况之糟是众所周知的,每隔一两年举行一次大迁徙,母亲的艰苦就可想见了。
有一次,在一艘长江轮船上,他们搭了一只小木划转驳上大船,日本飞机在一次又一次地呼啸着扫射甲板上的平民及四周蚁附着的小划子。许倬云至今还记得母亲在江风中披散了头发,把小孩一个个由小划子推进大船的船舱。大船正在行驶,小划子和大船之间唯一的联系只是一杆竹篙,她那时大概只想着把子女送到比较安全的大船上。她刚登轮,竟发现凌弟不见了,即刻又冲进人群,船头船尾寻找,把哭泣着的弟弟从另一层甲板找回来。大家坐定了,她又找来一壶开水,让每个人都喝一口,但是她自己竟没有分到一些余润。
许倬云的母亲不仅在危难时刻展现出超人的勇气,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一位智慧而开明的教育者。她主张让子女在兴趣范围内自由发展,不过分干涉他们的选择。但她坚持一个原则:诚实和宽厚。在母亲的影响下,许倬云和他的兄弟姐妹都养成了快快乐乐、笑口常开的性格,从不轻易发愁。
许倬云的成长经历充满了艰辛,但母亲的坚韧精神和无私奉献,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先后在台湾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接受教育,最终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学术生涯横跨两岸及海外,曾任教于多所知名高校,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以及匹兹堡大学等,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许倬云以贯通中西的视野著称,尤其擅长运用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索中国历史文化。他在社会经济史、上古史等领域造诣深厚,代表作如《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展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
在《台湾四百年》的序言里,许倬云写道:“请你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在一个海岛上四百年的辛苦和艰难,四百年流过的血汗泪,四百年经历的屈辱和在屈辱底下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声音。因为有许多复杂的心情,他们也不免语多偏差,但很多人都曾经努力于做好该做的事。我希望读者能理解这份心情,那么,对于本书所叙述的四百年来辛苦艰难的历程,你们会多一份同情,也会因为同情,所以能更深刻地理解。”
许倬云的这段话,不仅是对台湾历史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他母亲和自己人生的深刻感悟。母亲的坚韧精神和无私奉献,让他学会了在困境中坚持,在逆境中成长。而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也让他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