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伯特的传奇:察布查尔大渠背后的故事
图伯特的传奇:察布查尔大渠背后的故事
在新疆伊犁河南岸,有一条全长百公里的大渠,它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察布查尔平原上,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这条大渠,就是被誉为“母亲渠”的察布查尔大渠。而它的背后,藏着一个锡伯族英雄图伯特的传奇故事。
从顽童到总管:图伯特的成长之路
1755年,图伯特出生在盛京(今沈阳)郊区的一个锡伯族家庭。1764年,年仅十岁的图伯特随父母加入了锡伯族西迁的队伍。这支由一千零二十名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组成的队伍,历经一年半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伊犁。
经过三十多年的军营生活,图伯特从一个顽童成长为锡伯营的总管。他不仅勤奋好学,还注重研究历史地理,公余时间不忘从事农耕。正是这些经历,为他日后主持修建察布查尔大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荒漠中的困境
锡伯族军民初到伊犁时,依靠疏浚旧渠和开垦耕地实现了自给自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灌溉系统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察布查尔地区地势较高,除了有限的泉水和夏季山洪,几乎没有任何水源可以利用。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当地百姓陷入了衣食无保的困境。
一渠定乾坤:图伯特的壮志
面对严峻的形势,图伯特没有退缩。他带领军民实地勘测地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决定开挖一条新的大渠。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伊犁河南岸地势较高,如何引水?而且工程浩大,劳动力不足,是否值得冒险?
面对质疑,图伯特立下军令状:“渠不成则灭吾九族!”他详细规划了工程方案,决定春秋两季分期轮换出工,每牛录抽100青壮年,分编成两个大队。他还带头捐款,募集款项作为劳工资费。
1802年9月1日,察布查尔大渠正式开工。图伯特亲临工地,起早贪黑地忙碌,及时解决各种难题。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斗,1808年春天,大渠终于竣工。这条全长百公里、深3.3米、宽近4米的大渠,不仅解决了灌溉难题,还将荒漠变成了肥沃的粮仓。
母亲渠的馈赠
大渠建成后,锡伯营军民迅速开垦出7.87万余亩土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察布查尔地区很快成为新疆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由大渠灌溉的农田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昔日荒芜的土地上,出现了村落相望、阡陌相连的景象。
清代学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赞叹道:“既浚新渠,辟田千顷,遂大丰殖,雄视诸部,郑白之沃,不足云也。”他认为,这条大渠的灌溉能力甚至超过了汉代的郑国渠和白渠。
永恒的纪念
为了感念图伯特的伟绩,锡伯营民众在其生前就建立了图公祠。大渠龙口遗址处的图公碑上,端正书写着“图公精神世代相传”。每年清明节期间,当地的各族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都会自发组织到图公碑下缅怀图伯特,感悟图公精神。
1954年,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成立时,特意以“察布查尔”命名,以纪念这条伟大的大渠。2017年,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彰显了其历史价值。
图伯特的事迹不仅是锡伯族西迁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坚韧不拔的典范。察布查尔大渠,这条流淌了两百多年的“母亲渠”,将继续见证这片土地上的繁荣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