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秘而不宣的修身方法:“自性五分法身香”!应该怎么修?
佛教秘而不宣的修身方法:“自性五分法身香”!应该怎么修?
唐代岭南,曹溪山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期待。来自广州、韶州甚至更远的四方学者与信众齐聚一堂,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听六祖慧能开示修行的真谛。
这一天,六祖慧能登上法座,扫视满堂求法的善知识后,语出惊人:“我要传授你们‘自性五分法身香’,这香气不是从花草中来,也不是外界赋予,而是从你们的内心生发。”
一、
“自性五分法身香?”台下的弟子们窃窃私语。香气怎么可能从内心散发?不依赖外在的供养与戒律,何以成香?六祖微微一笑,说:
“此香在自性中生长,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缺一不可。若想闻香,先修自心。”
六祖慧能对“香”的解释,瞬间让修行的观念分成两派。一派是信奉渐修的学者,他们习惯通过严守外在的戒律来调整身心,正如北宗神秀所教:“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们认为戒律、禅定和智慧必须逐步培养,才能在漫长的修行中达到内心清净。
另一派是慧能倡导的顿悟者,他们相信一切从“本来面目”出发,直接指向自性。“本性无恶,何须外戒?”慧能说道,“见色起贪,乃因执相;若不执相,自性中本无贪嗔。”
此言一出,一位弟子举手提问:“师父,我平日见到美色,总想着‘要戒’,结果越是提醒自己不要看,反而越忍不住。是否修行不够深?”
慧能点点头:“这是渐修者的通病。他们外求戒律,以为戒住即清净。殊不知,自性本无色欲,若不着相,何须强戒?”
为了让众人理解“自性香”的妙处,慧能突然弯腰捡起一粒尘土,问:“这粒尘土,轻还是重?”
“自然很轻。”有人回答。
慧能微笑:
“尘土因无所依,故轻如鸿毛;若心无执念,香自散发。你们修戒、修定、修慧,都是为了减轻内心的‘重量’。可若一味依赖外修,心中难免生出执着,这‘重量’反而更甚。”
这句话让众人愣住了。原来,渐修者的戒定慧,并非无效,而是可能引发新的执念。而慧能的“自性五分法身香”看似简单,却将重点放在“内薰”,强调从心性出发,直接观照自性清净。
“善知识,真正的香气,不是外来的。”慧能继续说道:
“戒香、定香、慧香,皆在内心生发。见美色而不着相是戒,面对善恶而不乱心是定,观自性而不执着是慧。如此种种,皆是自性本有的妙用。”
然而,听者依然困惑:如果一切从自性而生,那渐修是否全然无用?那些严格依照戒律修行的弟子是否与“自性香”绝缘?
慧能并未立即解答,而是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说你们修行的目标是戒掉贪嗔痴,可若我告诉你,自性本无贪嗔痴,你还需要戒吗?”
这番话将问题推向高潮。究竟渐修与顿悟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自性五分法身香”能否真正代替外在的修持?这些悬念将带领我们进一步探讨修行的真谛。
二、
六祖慧能的一番开示,彻底颠覆了许多人对修行的理解。
“戒、定、慧不是外在的功夫,而是自性本有的香气。”
这句话让渐修者深感迷茫。难道他们多年苦修的戒律、禅定、智慧都是徒劳?是否真的可以不用外在行为,直接触及自性?
一位弟子忍不住提问:“师父,若一切从自性而发,那为何佛教强调五戒、十善?修行者是否可以不守戒律,只追求内心觉悟?”
慧能神色凝重,说道:
“戒律是初学者的台阶,是众生迷惑时的保护伞,但它不是终点。外修者多执着于形式,以为‘守戒即修行’,却忽略了内心的根本。若你能见自性本无贪嗔痴,何须戒律束缚?”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匹未经驯服的烈马,奔走四方,撞毁庄稼,这是无戒之相;而渐修者用缰绳捆住烈马,虽制止了祸乱,却未让马性本驯;见性之人,只需引导烈马饮甘泉,性自归静,何须绳索?”
慧能的话点出了问题的核心:真正的戒定慧来自内心清净,而非外在约束。然而,顿悟者的道路并非人人可走。面对诱惑和困境时,未见性的人常常无法做到“不着相”。
另一位弟子质疑:“师父,自性无恶,但我生气时,恶念分明出现;自性无贪,可我面对利益时,总难以释怀。既然一切从内心生发,为何我们无法做到顿悟自性?”慧能接下来的开示,让众位弟子恍然大悟,明白了顿悟自性的关键。
慧能微微一笑,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