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农业智慧:察布查尔大渠与新疆丰收传奇
锡伯族的农业智慧:察布查尔大渠与新疆丰收传奇
1764年,一支由1020名锡伯族官兵及其家眷组成的队伍,从盛京(今沈阳)出发,历经一年半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新疆伊犁。这支队伍的到来,不仅为新疆边疆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独特的农业智慧和水利技术,开启了新疆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西迁壮举,开启农业新篇章
锡伯族官兵及其家眷到达伊犁后,面对的是荒芜的土地和严峻的生存环境。为了实现自给自足,他们首先疏浚了准噶尔时期开凿的绰霍尔旧渠,开垦耕地1万亩,年产粮食约2.2万余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田地碱化严重,加之人口增长,旧有屯田规模已无法满足需求。
图伯特的水利传奇
1799年,当年西迁队伍中的一名9岁孩童,如今已成为锡伯营总管的图伯特,决定开挖一条新的大渠。面对伊犁河南岸地势较高的难题,图伯特经过实地勘测,提出了开挖大渠的建议。他立下誓言:“若不成功,卸甲归田,且九族代代承担责任。”
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一条全长90余公里,深3米有余、宽近4米的大渠终于竣工。这条被后人称为“察布查尔大渠”的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灌溉难题,更为察布查尔地区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灌溉之源,丰收的保障
察布查尔大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据统计,大渠累计扩大开垦土地7.8万亩,使察布查尔地区迅速成为新疆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据清代学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记载:“既浚新渠,辟田千顷,遂大丰殖,雄视诸部,郑白之沃,不足云也。”这充分说明了察布查尔大渠的灌溉效果远超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
技术传承,惠及后世
作为我国治水与治田并举的典范,察布查尔布哈农田水利系统的形成发展,使当地积累了许多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培养出许多水利专业人才,他们随后在伊犁地区的皇渠、阿苏奇大渠和塔城地区的阿布德拉大渠、哈尔博户大渠的开凿中担任技术指导或提供支援,为新疆水利事业作出了贡献。
现代化发展,续写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察布查尔地区的水利建设继续蓬勃发展。1964年,时任新疆农垦厅副厅长袁新率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建成新中国察县农田水利第一大工程——红旗渠,7万多亩农田因此受益。1965年起,全县人民团结奋战,建成全长83公里、灌溉面积达6.5万亩的察南渠。
如今,察布查尔大渠及其配套水利工程,不仅保障了当地34万亩良田的灌溉需求,还为新疆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由大渠灌溉的农田粮食产量占到了全县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生命线”。
锡伯族的农业智慧和水利技术,不仅为新疆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更为这片土地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察布查尔大渠作为锡伯族对新疆农业贡献的重要见证,将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为新疆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