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伯特:开凿“母亲渠”的锡伯族英雄
图伯特:开凿“母亲渠”的锡伯族英雄
在新疆伊犁河南岸,一条全长百公里的大渠蜿蜒流淌,它不仅滋养着两岸的良田,更凝结着锡伯族人民的智慧与汗水。这条被当地人亲切称为“母亲渠”的察布查尔大渠,背后藏着一位锡伯族将领的传奇故事——图伯特。
西迁戍边的少年英雄
1764年,为加强边疆防御,清政府调遣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西迁至伊犁地区。年仅9岁的图伯特随父母踏上这场万里征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伊犁。成年后的图伯特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家乡的热爱,逐渐成为锡伯族的领袖。
立下军令状的壮举
1802年,时任锡伯营总管的图伯特面对日益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决定开挖新渠以扩大灌溉面积。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伊犁河南岸地势较高,引水难度极大;加之当时边防任务繁重,许多人认为此时开挖大渠是不切实际之举。
面对质疑,图伯特没有退缩。他亲自带领团队实地勘测,收集了大量地形和水文资料,科学论证了开挖大渠的可行性。为了表明决心,他甚至立下军令状:“若不成功,卸甲归田,且九族代代承担责任。”
巧妙设计与艰苦施工
图伯特的方案最终获得批准。他带领400余名锡伯族军民,利用春秋两季农闲时间分期轮换施工。在工程技术上,图伯特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他巧妙利用伊犁河弯道形成的漩涡作为动力,实现了无坝引水,成功解决了地势高引水难的问题。
经过7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条全长约100公里、宽近4米、深3.3米的大渠终于竣工。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锡伯族人民的坚韧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智慧与力量。
改变命运的“母亲渠”
察布查尔大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当地农业面貌。大渠竣工后,累计开垦土地达7.8万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不仅解决了锡伯族军民的温饱问题,还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家家富裕、人人丰足的生活。
清代学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赞叹道:“既浚新渠,辟田千顷,遂大丰殖,雄视诸部,郑白之沃,不足云也。”甚至认为,被汉朝班固比作衣食之源的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都不足以与这一条伊犁大渠相提并论。
精神传承与历史影响
为感念图伯特的伟绩,锡伯营民众在其生前所在正蓝旗(纳达齐牛录)建立了图公祠。大渠龙口遗址处的图公碑上则端正书写着“图公精神世代相传”,碑刻记述着当年图伯特率众开渠的历史事迹。
如今,察布查尔大渠不仅是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每年清明节期间,当地的各族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等都会自发组织到图公碑下缅怀图伯特,感悟图公精神。
图伯特主导开凿察布查尔大渠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水利工程的传奇,更是一曲民族团结、艰苦奋斗的赞歌。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为锡伯族人民开创了新的家园,也为新疆的水利事业树立了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