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布氏鲸、绿海龟:中国海洋生物保护的新星
中华白海豚、布氏鲸、绿海龟:中国海洋生物保护的新星
近日,中华白海豚、布氏鲸和绿海龟成为了中国海洋生物保护的新星。随着中国政府加大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这些珍稀物种频频亮相,不仅成为城市代言人,也见证了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特别是在珠江口和三娘湾的中华白海豚、深圳湾和涠洲岛的布氏鲸,以及海南的绿海龟,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公众对海洋生物保护的关注度,也为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华白海豚:广东的“海上大熊猫”
中华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目前,广东共有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其中,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澳门)数量最多,超过2000头。位于湛江的雷州湾,畅游着近千条中华白海豚,是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物种及其栖息地,我国先后设立了7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其中广东拥有6个。包括厦门和珠江口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江门、汕头、湛江、潮州、饶平等1个省级和4个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
值得一提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工程在桥梁、隧道、人工岛、施工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诸多调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2011年港珠澳大桥动工开始,连续6年开展中华白海豚资源监测工作。如今,珠海已成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的“主场”。
布氏鲸:涠洲岛的“常客”
2018年,北海涠洲岛附近海域出现的布氏鲸引发广泛关注,这是中国大陆发现的首例近海岸分布的大型鲸类群体,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科研团队长期持续在涠洲岛开展布氏鲸的监测和研究工作,通过利用固定翼无人机、旋翼无人机、水下声学、eDNA、Photo-ID等多种技术,对布氏鲸的种群数量、分布格局、亚种鉴定、行为习性以及观鲸旅游对它们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陈炳耀教授表示,经过连续7年的监测证实,涠洲岛布氏鲸群体超过了70头,是全球最大的小型布氏鲸种群,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涠洲岛管委会、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SEE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发布了《涠洲岛观鲸指南》。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鲸豚类观鲸标准,详细规定了观鲸活动的规范和管理措施,以减少对布氏鲸的干扰。
绿海龟:海南的“守护者”
海龟是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社会价值。近年来,各级渔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海龟保护,专门印发《海龟保护行动计划(2019-2033年)》,建立健全海龟保护机制,划定公布海龟重要栖息地,将海龟保护级别由国家二级升级为国家一级。
海南省三沙市北岛是中国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之一,素有“龟岛”之称。每年5月至9月是海龟的繁殖高峰期。在北岛,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可以运用智能监测平台及时获知上岸产卵海龟的动向,并实现海龟身份智能识别。此外,当地还设立了“海龟医院”——三沙市北岛海龟保护中心,为受伤、生病的海龟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
2024年西沙海龟放流活动在海南省三沙市举办,124只海龟被放归大海。放归的海龟主要来自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成都极地海洋公园人工繁育种群,还有少数海龟是由检察部门缴获移交给渔业部门的。
中国海洋生物保护的未来
通过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中国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珍稀海洋生物的种群及栖息地恢复明显。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曹可表示,这些保护措施不仅改善了珍稀物种的栖息环境,还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实践意义。
随着中国海洋生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珍稀海洋生物在中国的海域中自由繁衍,为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