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佑医疗教你护心秘籍
妙佑医疗教你护心秘籍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的主要健康挑战之一。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如何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是公众热议的焦点,更受到心血管临床医师的普遍关注。欧洲心脏病学会于2020年发布ESC GUIDELINES,全方位地阐述了心血管疾病与运动相关的各个领域,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威教授、任川教授等具有丰富心脏康复经验的专家领衔编译的《ESC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心脏病学和运动训练指南解读》,不仅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安全、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规范,还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进一步探索和深化运动心脏病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引领,将有力推动中国运动心脏病学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以下事项,以降低病情恶化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
饮食管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管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饮食建议:
低盐饮食:每日摄入不超过6克,避免高盐食物如腌制品。研究表明,减少食盐、腌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摄入量,有助于控制血压和减少液体潴留量。每天盐的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过量摄入盐,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心脏负荷增加,引发高血压和心力衰竭。
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花生油),多吃瘦肉、鱼、禽蛋等优质蛋白。选择健康的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橄榄油、亚麻籽油、坚果和鱼类都是不错的选择。建议每天脂肪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25%~35%。高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会提高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多吃蔬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心脏健康。每天至少吃5份不同种类的水果和蔬菜,包括200~350克新鲜水果和300~500克蔬菜。
戒烟限酒:坚决戒烟,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建议适量饮酒或避免饮酒。
运动锻炼
规律且适量的运动对心血管有极大的好处。运动时,心脏这个“引擎”会加大马力,输送更多的血液到全身,如果经常运动让这个过程重复发生,就可以大大增强身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功能和调节适应能力。
适宜运动方式: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定要去专业的健身机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广场舞或者大极拳作为运动项目。除此之外,慢跑、遛狗、家务、游泳、散少等,均可列入日常锻炼的范畴。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办公室人群可以选择共享单车作为通勤工具,满足每天的锻炼量。平时没有时间外出的人群,可以下载一些运动软件,选择科学合理的室内运动,满足运动需求。
控制运动量:每次约30分钟,以微微出汗、呼吸稍快为宜。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天30分钟适度锻炼,儿童则需1小时,每周可以运动3-5次。
热身与放松:运动前后做好准备和放松活动,防止损伤。运动要张弛有度: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天30分钟适度锻炼,儿童则需1小时,每周可以运动3-5次。2、避免突然爆发性的体育锻炼,否则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炎症活动,还会引起肌肉损伤。3、避免过度锻炼,否则易增加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基础情况有较大差异,结合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心肺功能下降等情况,应适当减少运动强度或者频率。
监测体征变化:运动中密切关注心率、血压等指标,如有异常立即停止并就医。研究表明,每天适量的运动,能够延长5年寿命。那么运动到底改变了什么?心率:降低休息时的静息心率或运动时的心率,延缓运动限制的出现。例如同样进行5千米/小时的快走运动,经过运动锻炼后,可以以更低的心率来完成。心输出量:心输出量由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即心脏每次搏动能够泵出多少血液)决定,通过运动令心率下降,每搏输出量因左室收缩能力增强并不减少,甚至在极限运动中会有明显的增加。心脏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功能储备,满足不同的需要。血压:运动有助于人体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药物难以控制的舒张压,通过运动也能够使其降低10-20毫米汞柱。对于血管功能良好的人群,运动可使收缩压升高,但很少超过180毫米汞柱,舒张压则往往轻微升高、不变或者轻微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化程度:运动训练可使肌肉毛细血管数量和体积增加,血管内皮可产生内皮舒张因子,参与到血管功能的调节,对收缩血管物质的反应减弱,从而降低心脏负荷,改善了心功能。糖代谢:运动通过改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了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活性,减轻肥胖,降低血管粥样硬化的概率。
生活习惯调整
规律作息:定时起床、进餐、休息,保持生物钟稳定。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按时起床、进餐和休息,以维持稳定的生物钟。这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避免劳累: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防止过度疲劳。过度劳累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因此,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过度劳累,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为重要。
情绪管理:学会缓解压力,避免情绪波动对心脏的影响。长期压力对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响,如导致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睡眠质量和肠胃功能等。介绍有效的减压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冥想、瑜伽、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等,鼓励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
定期体检: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还应改善居住环境,避免噪音污染和寒冷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通过科学管理和调理,可以有效提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预防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