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双向流动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苏州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79
人口双向流动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苏州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79
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通过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高质量就业,以及促进进城人口高质量融入城市,可以有效减少乡村人口,改善乡村人地关系,推动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条件。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有助于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人口流动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人口流动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例,这种位于城市内部或郊区的农业形态,依托城市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城市多样化需求,具有优质、高效、多功能、可持续等特征。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强化了都市的生产功能,提高了城市应急保供能力,还促进了要素双向流动,加速了城乡融合发展。
苏州: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者
苏州作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率先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2020年,苏州发布了全国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设定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城乡融合四个大项,构建起多级指标体系。
据统计,苏州农村集体总资产现已超过3500亿元,村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93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385元,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1.79∶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4.6%,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2%,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2.3%。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苏州通过推动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等方面部署了重大行动。
专家建议,要统筹处理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三方面关系,着力解决农业与工业“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问题,通过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工农互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多要素支撑。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待缩小,一些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依然存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此外,人口流动带来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值得关注。在苏州这样的移民城市,常住人口中,外来者甚至超过了本地居民,如何平衡新老居民的身份认同,成为新的课题。
未来,应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同时,要注重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传承农耕文化。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土地流转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持续推动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繁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