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进口量骤减,农村经济迎利好?
玉米进口量骤减,农村经济迎利好?
2024年,中国玉米进口量出现显著下降。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中国玉米进口量仅为1303万吨,相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57万吨,同比下降29.9%。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全球玉米市场供需格局的调整,也为国内玉米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进口减少的原因
近年来,受全球玉米市场供应充裕等因素影响,中国玉米进口曾连续多年保持高位。2023年,中国玉米进口量更是达到2713万吨的历史第二高位,较上年增长31.6%。然而,进入2024年,这一趋势发生了逆转。据海关数据,2024年1-8月,中国玉米进口量为1255.8万吨,同比下降15.7%。特别是8月份,玉米进口量仅42.9万吨,同比大幅下降63.9%,创下2020年4月以来的新低。
这一变化背后,是国内外玉米价格差异的显著变化。2024年8月,配额外(65%关税)美国玉米运抵中国南方港口的到岸税后成本为每斤1.67元,而同期国内玉米价格仅为每斤1.22元。国际玉米失去价格优势,进口需求自然大幅减弱。
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影响
玉米进口的大幅减少,为国内玉米市场带来了积极影响。首先,进口减少直接缓解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压力。2024年1-10月,中国玉米进口量同比下降29.9%,特别是8月、9月和10月,连续三个月每月进口量不到50万吨。其中,8月和9月的月度进口量更是创下2020年4月以来的新低。结合当前进口玉米到港船期,预计2024年11-12月份进口量将继续保持低位,全年进口量将低于1500万吨,比2023年减少1200万吨以上。
其次,进口减少有利于改善市场预期。去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普遍下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量增价跌,特别是进口规模突破关税配额,对产业链主体的心理预期产生了很大冲击。进口量的持续下降,有助于各方重新评估市场形势,增强对玉米供求重回紧平衡状态的预期。
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玉米进口的减少,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2024年,国内玉米产量继续增长,预计增加800多万吨。然而,由于进口量的大幅下降,年度市场供应总量相对于2023年反而减少了约300万吨。这一“一增一减”的变化,有效缓解了增产带来的价格下行压力。
从价格走势来看,进口减少的效应已经显现。2024年秋收后,玉米售价一度跌至不足1元/斤,但随着进口量的持续下降,市场信心逐渐恢复。当前,东北、华北主产区玉米已进入集中上市的售粮高峰期,市场购销活跃度逐步提升。在需求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市场结余减少,再加上政策性收储的有序进行,玉米市场价格已处于底部区域,春节后有望稳中回升。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玉米进口量有望进一步减少。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2024/25年度中国玉米产需缺口将缩小至不到300万吨,无需大量进口玉米。国内玉米市场运行将主要取决于自身供需形势和储备调控政策。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的深入实施,国内玉米产量有望持续提升,在消费保持总体稳定的情况下,玉米供求关系将保持基本平衡。
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预测,到2030年,中国玉米进口量将降至700万吨以内。这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内,进口玉米将主要用于调剂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将不断减弱。
政策支持
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深入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强调要平衡好农产品进口与国内供给的关系。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这些政策举措,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玉米进口量的减少,为中国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内玉米市场的逐步回暖,农民收入有望稳步提升。同时,这也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玉米产业正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