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徐州四大传统名菜:从彭祖羊方藏鱼到东坡回赠肉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30: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徐州四大传统名菜:从彭祖羊方藏鱼到东坡回赠肉

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被誉为“帝王之乡”。徐州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从彭祖创制的“羊方藏鱼”到苏东坡时期的“回赠肉”,每一道传统名菜都凝聚着历史的味道。

羊方藏鱼

相传,四千三百年前,彭祖小儿子夕丁喜捕鱼,但彭祖恐其溺水而坚决不允,一日夕丁捉到一条鱼,恐父亲责备,央母亲将鱼藏入正在烹煮的羊肉罐内,彭祖品尝羊肉时感到异常鲜美,当弄清原因后如法炮制,使“羊方藏鱼”这一“天下第一名菜”流传,这也是“鲜”字来源,为徐州特色名菜。

原料

主料:鲜羊肉(肋方)1000克、鳜鱼1条600克。
配料:熟火腿50克、香菇4片、油菜心100克。
调料:精盐5克、姜盐汁40克、料酒10克、花椒40粒、八角2个、陈皮12克、老姜50克、料酒30克、羊肉原汤1500克。

制法

  1. 先将羊肉煮至断生,四面修齐。再从侧面用平刀推进一洞,用姜盐汁(20克)抹擦均匀,稍腌。再把鳜鱼刮鳞,去内脏洗净,剔除骨翅,鱼肉片成大片,用姜盐汁(20克)抹匀,稍腌(鱼骨备用)待用。
  2. 把腌好的鳜鱼片填入羊肉洞中,铺平后用竹签封口。火腿蒸熟切片,香菇去梗,菜心择洗干净,焯水待用。
  3. 锅置火上,倒入原汤,放入鱼骨,大火烧煮5分钟,见汤呈白色,捞去鱼骨,把汤倒另一处。稍停,倒入砂锅中(弃净渣滓)。再把羊肉放砂锅中,使汤浸过羊肉,同时加入盐、料酒、姜、陈皮、八角,大火烧开,撇去浮沫。移文火炖至酥烂为止。出锅加入火腿、香菇、菜心即成。

菜品特色

古人认为鱼和羊是天下最“鲜”的食物,而把这两种最鲜的食物同烹则更鲜,所以便有了“羊方藏鱼”这一名菜。此菜谁人发明不详,但与“彭祖”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有关,此人姓籛名铿,生于夏代,传说他一生活了767岁,也有人说活了800多岁,古时以彭祖为长寿象征。彭祖善调羹,而且献于尧,深受尧赞美。估计彭祖既会做汤,肯定也会做菜,我们不妨把“羊方藏鱼”认为是彭祖或他的后代所发明。

徐州古名为彭城,彭城国,是尧帝封于彭祖之地,所以此菜与彭祖有很大关系。彭祖对汤有研究,汤讲究一个鲜字,所以在菜上也十分讲究“鲜”,把羊和鱼同烹,以为最鲜、更鲜,古汉字“鲜”字也出自“羊方藏鱼”这道名菜,同时它也是彭祖饮食文化的一个亮点。

营养价值 “羊方藏鱼”这道最古老的名菜在江苏徐州一些饭馆中流传,有人把它做成熟食品。“羊方藏鱼”现代也叫套菜、二套菜,其做法是将鱼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加上调料同烹,蒸炖皆可,其味鲜美无比。因为鱼鲜羊鲜合成一体,其味更鲜。羊肉酥烂味香,内藏鱼肉鲜味。

地锅鸡

徐州的地锅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于苏北和鲁南交界处的微山湖地区。过去,在微山湖上作息的渔民们常常吃地锅饭。这是因为船上的条件有限,烹饪东西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很方便。渔民们就取一小泥炉,炉上坐一口铁锅,下面支几块干柴生火,然后按家常的做法煮上一锅菜,还要贴满面饼,便产生了这种饭菜合一的烹调方法—地锅菜[3] 。

《中州名典》记载:侯方域(1618—1654年),清文学家,字朝宗,商丘人。出身世家,其祖父侯执蒲官太常卿,其父侯恂曾任户部尚书,叔父侯恪,官祭酒。侯方域现有《壮悔堂文集》存世。

侯方域科举高中这一天,举家欢庆,当地的官宦绅士、文人学士前来贺喜,偏在这时主厨回家未归。
这个重任就落在了临时雇佣人员侯风山身上,他一夜没睡好,用哪一道菜作为押轴菜成了难题。
侯风山忽然想起逢年过节时,母亲做的“地锅鸡”,咽了一下口水,拿定了主意。
这一天,“地锅鸡”刚端上来,满屋鲜香宜人,锅内肉色柿红,令人食欲顿增,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争先品尝,赞不绝口。
官宦要拿钱赏厨,文人学士作诗赋词,可谁也不知道菜的名字,只有问侯恂。
侯尚书想:官做到一品就算做绝了,鸡做到这个份上也够一品了,于是开怀一笑说:“这是俺侯家的看家菜——一品鸡。”

成菜特征:地锅鸡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

饣它汤

"啥汤"是一种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的风味小吃,传说起源于彭祖的"雉羹",以鸡汤为基础,伴以麦仁、面筋等原料,味鲜香醇,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啥汤"的名称存在争议,江苏徐州称作"饣它汤",山东济宁称作"糁汤",河南永城称作"撒汤",安徽砀山称作"潵汤",安徽蒙城写作"撒汤"。清末徐州有一对联:"古彭城雉羹传世,今汪家糁汤飘香"。一说糁汤由雉羹演变而来,二说这糁汤即"掺米的肉汤",方言"糁",音近"啥"。不识者问,"啥汤?"主人自豪答曰:就叫"啥汤"!并托言乾隆赐批,从此成为金字招牌,也成为如今引以自豪的家乡饮食文化名片。早在4300多年以前,中国烹饪的先师--彭祖,曾用野鸡配麦糁制作的雉羹献给尧帝,得到尧的赏识,封邑于大彭氏国(今徐州市)。雉羹是啥汤的前身,可谓中华民族最早的汤羹。屈原《天问篇》:"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之长。"记述了彭祖善作雉羹受宠于尧帝,被封到彭城(今江苏徐州)。相传彭祖是以野鸡、稷米煮成羹,和以盐、梅,为中国最早烹与调的结合,这是中国古就留名的第一个菜,故号称"天下第一羹。"

故事传说:饣它汤古称雉羹,为我国"天下第一羹"。尧时,有篯铿以雉羹进帝尧,彭祖、彭城、雉羹一直渊源流传。雉羹至西周时,被定为宫廷八珍御膳之一。据《徐州方志》记载:雉羹所用主料为雌性锦鸡(即野雉鸡),佐以稷子米(即薏仁米)、生姜、精盐等。西汉时,雉羹主料没变,辅料加薏仁米、黍米、香茅、酸盐梅、花椒、桂皮、蓼叶等熬制,后再勾芡而成。

清乾隆(公元1736-1794年)时,五下江南,四次驻徐州行宫(今市博物馆)。传说乾隆偶然观赏市井,品赏到饣它汤美味,很是惬意。便问厨师:"是啥汤?"答曰:"就是饣它汤"。乾隆又问厨师"啥汤怎样写的?"厨师文化不高顿时傻了眼,用指比画着"食"字右边加个"它"字,即今天沿用的"饣它"字。乾隆不识这个字,看在彭祖面子也就接受了这个自造的汉字,而且高兴地封徐州饣它汤为"天下第一羹"。

乾隆以后的饣它汤制作,其原料稍加改变,清代汤配方一直沿用至今。"乾隆问啥汤"的故事最早出自徐州,近几年又在各地衍生出了雷同版本。

东坡回赠肉

东坡回赠肉,是徐州传统名菜。这是先用五花猪肋条肉,切成大方块,经焯水刮洗干净后置砂锅中,配以多种调味及鲜汤,先用旺火烧沸,后转小火焖至酥烂。原汁鲜香醇厚,食之回味无穷。

典故

东坡回赠肉相传,东坡回赠肉为苏东坡任徐州时所创。据史料记载: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任徐州知州。在刚上任不到四月的苏东坡,当年正碰上黄河决口,洪水顺泗水直奔徐州城下,接连天降暴雨,水位猛涨,眼看城池和黎民百姓处在非常危急之中。这时,身为徐州父母官的苏轼,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亲荷畚锸,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和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苏东坡曾在《答吕梁仲屯田》诗中云:“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呜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又云:“故道堙灭疮痍存,明年辛苦更应甚。”真实地记述了此次抗洪的生动情景。

抗洪胜利后,城里百姓为了感谢这位与民朝夕相处、甘苦与共的“父母官”,纷纷杀猪宰羊,担酒牵羊,敲锣打鼓地送到知州衙门,赠给东坡先生,以表心意。而“廉洁”的苏东坡并不拒绝,一一如数收下,并亲自指点厨师把这些送来的猪、羊肉,分别改刀烹制成熟,回赠给参加抗洪的黎民百姓。故后人称之为“东坡回赠肉”。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美味,无不叫好。据民国初年的《大彭烹事录》对回赠肉曾以诗云:“狂涛淫雨侵彭楼,昼夜辛劳苏知州,敬献三牲黎之意,东坡烹来回赠肉。”这就是记述此菜的来源出处。

历代文人为回赠肉题诗不胜枚举。其烹肉之法,后经厨师不断改进,采用纯五花猪肋条肉为主料制作,烹技精益求精,使这一传统美肴更臻善美。

东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炖肉歌》中可见奥妙:“慢着火,少着水,柴 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火,火候足时它自美。”

总结:徐州传统美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能在当今社会的流行小吃中仍受人喜爱,并且是餐桌上的“大菜”,实在是其色,香,味俱全,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每种美食都有其特色吸引食客。徐州美食文化将继续繁荣发展,为更多的人带来味觉上的“盛宴”!

本文原文来自徐州五中高一六班的调查报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