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医多领域研究获突破,Science等期刊发表8项重大成果
复旦上医多领域研究获突破,Science等期刊发表8项重大成果
近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简称“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在2024年11月期间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突破,涉及大气污染、脑科学、流行病学、药学、肿瘤学、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Lance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展现了复旦上医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
大气污染与慢阻肺病研究
2024年11月7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牛越青年研究员与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杨汀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病例交叉对照研究,评估大气污染短期暴露对慢阻肺病患者症状急性加重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呼吸医学期刊Chest上。
脑科学领域突破
在脑科学领域,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取得了两项重要进展:
基础医学院刘星教授、马兰教授团队发现,小鼠脑内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神经元通过连接左右两侧脑半球的前连合(AC)投射到对侧脑半球的伏隔核(NAc),这一跨脑半球神经环路与同侧神经环路的功能相反,介导恐惧、厌恶类负性情绪及逃避行为的产生。该研究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迟喻丹研究员与舒友生教授团队,联合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团队及华东师范大学田阳教授团队,发现肿瘤与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受离子稳态失衡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在致痫性GBM患者中,钾离子通道KCND2的异常高表达及其空间分布变化显著增强了肿瘤边缘神经元的兴奋性。这一发现揭示了钾离子通道在肿瘤-神经界面中的关键作用,并为癫痫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该研究发表在Neuron杂志上。
全球公共卫生研究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团队在季节性流感和新冠疫苗接种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余宏杰团队关于季节性流感的全球时空传播动态及驱动机制的研究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该研究识别了全球季节性流感的流行特征和传播关键区域,明确了针对COVID-19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对区域流感病毒进化/循环独立性的影响,以及大流行后流感传播模式的稳健恢复以及新型流感毒株起源地的不确定性,强调了加强呼吸道病原体的病毒学和基因监测、及时调整疫苗接种策略和监测方向的重要性。
余宏杰团队在全球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该研究从疫苗研发、分配,以及医疗卫生系统承载能力等多维度总结了当前全球老年人新冠疫苗的接种政策、现状和需求,强调了建立健全及时的接种数据报告系统的重要性。
药学与化学研究
在药学和化学领域,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药学院孙域课题组开发了光反应赋能的去甲花群海葵碱高效合成路线,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研究实现了去甲花群海葵碱类海洋天然产物的高效、简洁合成,其合成步骤仅需16步,较现有路线36-47步显著缩短,合成总效率为5.4%,合成规模>0.2g。
付伟教授团队在药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用于银屑病治疗的新型RORγt反向激动剂。通过五轮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N-磺酰胺-四氢喹啉化合物,并从中筛选出了体外活性显著的化合物5a,该化合物在小鼠银屑病模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肿瘤学研究
在肿瘤学领域,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
华山医院刘杰教授、骆菲菲研究员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研究,发现仿生人参皂苷Rg3紫杉醇递送体系(PTX-Rg3-lipo)能够有效避免被外周吞噬细胞非特异性清除,并通过抑制MDSC糖酵解以下调转录因子c-Maf/Mafb的表达,削弱MDSC的免疫抑制,重塑肿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实现肿瘤杀伤与免疫调节的双重靶向功能。
附属妇产科医院唐淑妍、张锋团队联合山东大学陈子江院士团队等多个合作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研究论文,鉴定出高频POI致病基因—MGA,为POI的病因解析和干预提供了新靶点。
公共卫生学院卢国栋教授团队与广西医科大学周静教授等合作,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研究,揭示了长链脂肪酸辅酶A合成酶4(ACSL4)在肿瘤细胞存活中的分子机制,并发现ACSL4在肝癌TACE治疗中的有望作为预测标志物。
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团队联合海军军医大学刘建民教授团队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研究成果,证实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结合传统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无需钻孔的症状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血肿进展率。
其他重要研究
此外,复旦大学研究团队还在其他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蛋白转录组及代谢组学的联合分析,确定了长新冠不同临床亚型的多组学免疫代谢特征,为长新冠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华山医院郁金泰、毛颖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冯建峰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研究,全面绘制了人类健康与疾病蛋白质组图谱,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疾病诊断预测模型,发现了26个药物治疗新靶点。
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定量评估非洲国家洪水暴露对婴儿死亡的影响,强调了洪水影响婴儿死亡的中长期效应。
附属妇产科医院王红艳教授课题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沈键锋教授,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研究,揭示了心脏内皮细胞专一性高表达的miR-187在诱导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中的关键调控作用。
药学院沙先谊教授、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和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王鹤研究员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设计了一种仿生纳米马达,高效促进神经保护剂的脑内深度输送并有效抑制神经细胞的铁死亡。
生物医学研究院陈飞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发表研究,揭示了PNUTS-PP1复合物在调控转录暂停中的关键作用和机制。
脑科学研究院肖雷课题组和中山医院麻醉科钟静副教授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研究,揭示了穹窿下器官(SFO)神经元在抵抗外周炎症诱导的焦虑情绪中的作用和神经环路机制。
脑科学研究院韩清见研究员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张昕教授在PLOS Biology上发表研究,揭示了锌离子转运蛋白163(TMEM163)在调控慢性瘙痒的作用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原文来自ebiotra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