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发布权威指南 科学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
国家疾控局发布权威指南 科学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
近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旨在科学指导各地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这一权威文件的发布,凸显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严峻性,也展现了国家层面应对这一挑战的决心。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数字仍在持续攀升。世界肥胖联盟预测,到2030年,全球肥胖人群将突破10亿,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尤为突出。
《导则》从公共卫生维度出发,提出了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通过科学、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级预防体系构建全面防控网络
《导则》构建了以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一级预防:在超重肥胖发生前,通过超重肥胖风险评估、生活方式管理和营造支持环境等措施,控制危险因素,提升保护水平,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
二级预防: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筛查和早期干预,通过筛查建档、评估预警和个体干预等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预防相关疾病。
三级预防:对严重肥胖及肥胖伴有临床危险因素的学生,开展医疗卫生、膳食、运动、心理和行为矫正等联合干预,防止肥胖及相关疾病发展,保障学生健康。
科学饮食与合理运动双管齐下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进一步细化了具体实施措施。指南建议,儿童青少年的日常膳食应做到食物多样,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同时,要控制膳食总能量摄入,做到吃饭八分饱。尽量选择天然、新鲜食材,提高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保证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量;必要时补充复合营养素补充剂。控制精白米面的摄入,增加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全谷物和杂豆摄入。减少高油、高盐和高糖及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甜点、含糖饮料、糖果等。
此外,积极的身体活动也是防控肥胖的关键。《导则》建议,中小学生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练习。学校和家庭应鼓励孩子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游泳等,同时减少久坐时间,限制屏幕使用时间。
多方协作共创健康环境
《导则》强调,专业机构、家庭、学校、社区应密切协作,共同推动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学校应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定期开展营养与健康知识讲座,提供健康饮食和运动指导。家庭则需要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社区可以组织各类体育活动,提供安全的运动场所,促进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国家疾控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为科学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了权威指导。通过构建三级预防体系,倡导科学饮食与合理运动,强调多方协作,我们有望有效遏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蔓延趋势,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