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蒙古长调,如何回到年轻人身边?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37: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蒙古长调,如何回到年轻人身边?

蒙古长调,这一源自草原深处的古老歌谣,承载着游牧民族千年的文化记忆。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这门古老艺术正面临着传承困境。本文通过采访音乐学专家,深入探讨蒙古长调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及其在当代的生存状况。

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萧梅第一次踏上内蒙古大草原时,就被长调的独特魅力所震撼。她回忆道:“在百里不见人烟的自然环境下,牧羊人唱起苍凉的长调,歌声在蓝天白云间回荡。这种悠缓的节奏、自由的律动,以及特殊的发音和长长的拖腔,仿佛将草原的辽阔与苍茫凝结成音符。”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杨玉成,作为蒙古族人,对长调的研究始于血脉中的本能。他指出,长调是跨越阶层的文化,在王公贵族的宴席上,在那达慕大会等大型活动上,甚至在牧民的日常生活中,长调无处不在。

传承困境与文化断层

然而,这门古老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杨玉成教授的研究显示,“文革”期间,长调的破坏很严重,很多歌曲失传,传承链断裂。改革开放后,随着流行文化的渗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长调逐渐失去了牧民生活娱乐的主导地位。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蒙古族牧民迁移到城镇和发达地区,导致长调的生存根基受到威胁。杨玉成在2007年的一次田野调查中发现,锡林郭勒草原上约有60%的长调曲目已经失传,传承人数量锐减,尤其是青少年中,学唱长调者寥寥无几。

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面对传承困境,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行动。阿拉坦其其格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后,决定回到家乡开辟牧场用作公益教育基地。她坚信,长调的传承必须回到自然的土壤和生活本身,只有在天地之间,孩子们才能真正体会到长调的悠长与辽远。

萧梅教授也强调了自然环境对长调的重要性。她曾寻访会唱长调的老人,听他们讲述长调的演唱技巧和文化内涵。巴达玛老人告诉她:“很多长调,打拍子是绝对不行的,弹钢琴唱,也唱不出来,就必须跟着(老师)唱,否则好多小东西都没有了。”

希望的曙光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长调的传承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杨玉成教授的最新调查显示,当年不同旗能唱长调的只有20多人,而现在数量已经上万,其中不乏年轻人和孩子。这一变化表明,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蒙古长调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本文原文来自第一财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