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避霾加定期体检,高危人群这样预防肺结节
戒烟避霾加定期体检,高危人群这样预防肺结节
近年来,随着CT筛查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及早发现。对于肺癌高危人群来说,如何通过生活方式预防肺结节变得尤为重要。专家建议,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和粉尘、做好防寒保暖、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以及定期体检,这些都是有效预防肺结节的关键措施。通过这些方法,高危人群可以大大降低肺结节的风险,保障自身的健康。
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根据《中国肺癌低剂量CT筛查指南(2023年版)》,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为年龄50~80岁,附加以下条件中任意一项:
- 吸烟史:吸烟≥20包年(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或被动吸烟≥20年,若现在已戒烟,戒烟时间不超过5年。
- 有长期职业致癌物暴露史:如长期接触氡、砷、铍、铬及其化合物等肺癌致癌物。
- 一级、二级亲属患肺癌,同时吸烟≥15包年或者被动吸烟≥15年。
值得注意的是,全癌种的发病率从35~39岁年龄组开始显著增加,且国内吸烟人群庞大导致室内或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人群数量较多,加之亚洲女性特殊的基因表型、环境因素、烹调习惯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建议对自身健康情况较为担忧和重视的40岁以上或长期接触二手烟的无症状健康人群至少进行一次LDCT的检查。
预防肺结节的具体措施
戒烟:吸烟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肺部细胞,增加肺结节和肺癌的发病风险。特别是对于吸烟指数超过400年支的人群(即每日吸烟20支,持续20年以上),其患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20倍。
避免二手烟和有害物质暴露:远离雾霾,中重度污染时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建议佩戴有效过滤PM2.5微粒的口罩。在工作环境中,尽量避免接触粉尘,如从事各种矿业、石棉、热焦油等行业的人,如果劳动保护不到位,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及气体,也会增加肺癌的发病率。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有助于保护肺部健康。例如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西兰花中的萝卜硫素等都具有抗氧化和抗癌作用。
适当运动: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是比较合适的。
注意室内环境:室内装修减少石材的使用和其它材料污染;部分家装材料中常包含氡和甲醛等有害物质。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里面,有可能会导致肺癌的高发。注意厨房通风,增加开抽油烟机的时间。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保持心情舒畅;讲究卫生,起居环境注意卫生整洁,避免滋生细菌。外出活动时,要坚持佩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诱发肺结节。
CT筛查建议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是早期发现肺结节和肺癌的有效手段。根据《中国肺癌低剂量CT筛查指南(2023年版)》,推荐每年进行一次LDCT筛查。
对于40岁以上或长期接触二手烟的无症状健康人群,也建议至少进行一次LDCT检查。LDCT采用的是薄层扫描(图像层厚1毫米),因此有大量的肺结节被检出(检出率可超过60%)。体检时发现肺结节,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在专科医院的专科门诊(如肺结节咨询门诊),进行体检结果的咨询就显得极为重要。
发现肺结节后的处理
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影像上呈现为直径小于等于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肺部阴影。肺结节可分为微小结节(直径小于5毫米)、小结节(直径5-10毫米)和大结节(直径10-30毫米)。按密度可分为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其中,部分实性结节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如果发现肺结节,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更多检查来确定其性质。对于较小的、考虑良性可能性大的结节,观察随访是重要的处理方式。例如微小结节可以6-12个月复查一次肺部CT;小结节可能3-6个月复查一次。通过观察结节大小、形态、密度等变化来判断其性质。如果结节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变化,良性的可能性就更大;如果结节逐渐增大或者出现形态改变,如边缘变得不规则、出现毛刺等,就需要更积极地处理。
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的。研究显示,初次通过肺CT检查发现的肺部结节80%~90%都是良性病变。即便是对患癌风险较高的吸烟者进行筛查也发现即使这部分人群CT上发现的肺结节,仍大多为良性结节。
结语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来说,预防肺结节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定期的CT筛查。通过戒烟、避免有害物质暴露、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可以有效降低肺结节的发生风险。同时,定期进行LDCT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肺结节,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发现肺结节,应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定期复查或适当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肺结节的发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