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牵手16家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2029年或成750亿蓝海市场
华为牵手16家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2029年或成750亿蓝海市场
11月15日,华为在深圳前海举行了一场重要签约仪式,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与16家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包括乐聚机器人、拓斯达、兆威机电等知名科技企业。这一举动标志着华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进一步深化,也引发了业界对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的广泛关注。
华为的战略布局
华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17年,华为就与爱丁堡大学、软银签订协议,围绕AI+机器人开展研发,并在多个机器人相关领域注册专利。随后,华为与达闼机器人、乐聚机器人等企业展开合作,逐步构建起具身智能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布局。
今年9月,华为在深圳举行创新中心启动仪式,进一步明确了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战略方向。目前,华为具身智能中心由华为公司与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深圳宝安区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合作建立,整合了华为先进制造实验室、华为云EI产品部、伦敦研究所和慕尼黑研究所等部门的技术能力。
技术优势:AI赋能的智能大脑
华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AI技术。华为云盘古大模型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夸父”人形机器人实现智能化升级。具体来说,华为的人形机器人技术结合了盘古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视觉、听觉等多模态识别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能力。这些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并作出实时反应,从而提升了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下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
此外,华为的柔性自动化装配和测试系统也展现了其领先性。自动化测试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完成任务模拟,而协作制造则帮助机器人提升了高精度和多样化的执行能力。这些技术不仅是机器人产业的重要突破点,也将使未来的商用化进程更为顺利。
市场前景:百亿级蓝海市场
人形机器人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国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整机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地方层面,安徽省和重庆市也相继出台行动计划,明确了人形机器人在特定应用场景中的发展目标。
市场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4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而到2025年,全球将有超过30家企业进入人形机器人的商业量产阶段。长远来看,市场规模预计将迅速增长,到2029年将接近750亿元,到2035年更有可能上升至3000亿元,有望占全球市场的32.7%至40%。
应用场景:从工业到家庭的全方位覆盖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从工业制造到家庭服务,从特殊作业到医疗辅助,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工业制造领域,优必选科技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S已经在东风柳汽的总装车间中投入使用,执行着如门锁质检和安全带检测等高精度的工作。在家庭服务方面,人形机器人提供的烹饪、清洁和老年照护服务,将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针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社会问题。
此外,人形机器人在特殊作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在切尔诺贝利地区的辐射检查中,人形机器人展示了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在医疗领域,傅利叶机器人专注于医疗康复领域,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康复训练。
未来展望:引领智能化新时代
华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不仅体现了其在AI和机器人技术方面的实力,更展现了其推动产业升级和智能化进程的决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华为凭借其在通信和智能设备领域的技术积累,将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同时,华为的入局也将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生机,推动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智能化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