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书圣!王羲之行书普门品七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书圣!王羲之行书普门品七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而其子王献之则常被视作继承者。然而,当我们深入研究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发展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个时期,王献之的书法地位实际上高于其父王羲之。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编辑《钟王书法》千字文汇集时发现,《王羲之行书普门品》中,有很多的集字都来自王献之法帖。
例如,在本期《王羲之行书普门品》第二十七页,第一行,“或值怨贼绕”的值字,来自王献之草书《得见帖》。
类似这样的情况不只一处,在王羲之的集字法帖中比比皆是。
在书法历史上,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但是所有的集字都称作王羲之集字法帖,书圣的名号也是只有王羲之,而没王献之。
究其原因,一般人认为王羲之书法水平高于王献之,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在东晋之后,唐朝以前的南北朝时期,情况正好相反,王献之书法地位高于王羲!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审美风尚的转变
南北朝时期(420—589)社会动荡,文化呈现多元融合的趋势。相较于东晋的典雅含蓄,南朝士族更追求新变妍美的书写风格。王献之的书法在继承其父王羲之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传统,形成流畅灵动、纵逸洒脱的特点,更契合当时追求自由与个性化的审美倾向。
例如:
1.“破体”创新:王献之打破楷、行、草的界限,开创“行草杂糅”的“破体书”,动态感更强,更具视觉冲击力。
2.笔法革新:其用笔外拓,线条更为圆润舒展,与王羲之内敛含蓄的“内擫”笔法形成对比,更符合南朝文人追求华美的趣味。
二、南朝文人的推崇与政治因素
- 皇室与贵族偏好
南朝梁武帝萧衍、陶弘景等人虽推崇王羲之,但南朝齐梁之际,以梁武帝之子萧子云为代表的书法家公开宣称“子敬(王献之)之不迨逸少(王羲之),犹逸少之不迨元常(钟繇)”,实际暗含对王献之的肯定。而南朝宋、齐的权贵(如王僧虔)更倾向于王献之的妍丽书风,直接影响民间风尚。
- 书法评论的导向
南朝袁昂《古今书评》称王献之书法“如河洛少年,皆充悦”,强调其青春活力;而虞龢《论书表》指出当时“比世皆尚子敬书”,反映社会对王献之的追捧。
总之,王献之在南北朝时期的影响力超过王羲之,并非单纯因其书法水平更高,而是时代需求与书法变革的共同结果。
书法水平的高低并非绝对,二王的成就实为互补:王羲之奠定古典书法的范式,王献之则开辟新境。
王献之就是王羲之青年时代的重生,两者都是书圣,只是各有特点,而没有水平高低的差别。
正如张怀瓘《书断》所言:“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二者的历史地位,恰是书法传统在传承与变革中演进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