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如何玩转李唐宗室权力游戏?
武则天如何玩转李唐宗室权力游戏?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定都洛阳,上尊号曰“圣神皇帝”。至此,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然而,这位传奇女性的登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权力斗争和政治博弈。在李唐宗室内,她以铁腕手段平息了宗室的叛乱,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策略,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权力斗争的开端
武则天原本是一个民间女子,父亲武士彟原本从事木材买卖,母亲杨氏为隋朝皇室之嗣。隋朝末年,李渊与武士彟结识,并多次在武家留住。李渊起兵太原反隋后,武家也曾多次资助钱粮和衣物。唐朝建立以后,武士彟的身份成了“元从功臣”。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因“容貌秀美”被召入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史称武媚娘。然而,武则天入宫后,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做了12年才人。后来与太子李治萌生了感情。李世民驾崩后,无子女的嫔妃们统一入长安“感业寺”为尼。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继位后的李治,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往“感业寺”进香,又与武媚娘相逢,两人互诉衷情。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五月,武则天再度应召入宫。武则天再次入宫后,经历了残酷的宫廷争斗。打败了萧淑妃,设计废除了王皇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一月初一,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之后,武则天逐步参议朝政。后李治风疾发作,武则天独立处理朝政事务。
权力斗争的高潮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二月,李治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决定”。天后即武则天。但因“李显”狂傲任性,被武则天废除;转立四子“李旦”为帝,武则天依然临朝称制。
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清理,开始于她确立权力之初。根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有多达二十二个儿子,其中十八人活到成年。这些皇子中,早有三人在太宗时期因权位斗争惨遭毒手。随后,在高宗时期又有十名皇子相继去世。到了武则天时期,余下的四位皇子无一幸免,全部被其铲除。而且,她的清洗手段不仅限于高祖的直系后代,连太宗的儿子和孙子也未能逃过一劫,越王李贞、曹王李明等人都被杀害,他们的血脉甚至被彻底绝后。
更进一步的是,武则天连高宗和其他嫔妃所生的子嗣也未曾放过,例如燕王李忠、许王李素节等人,她都一一处决,几乎让李唐宗室的人口问题得到了“解决”。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一生共杀害了93李唐宗室成员,其中包括23名亲人和三十四名唐宗室。她甚至将越王李贞(唐太宗第八子)赶尽杀绝,使其绝后。如此血腥的屠杀,在历史上可谓是罕见的。
权力斗争的策略
武则天为何要如此残忍地对待李姓宗亲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巩固皇权:武则天出身卑微,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她需要铲除一切可能威胁到她地位的人。李姓宗室作为皇室成员,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和影响力,是武则天最大的潜在威胁。因此,她必须要将他们除之而后快。
报复李唐:武则天在入宫之前,曾与唐高宗李治的兄长太子李贤私通。后来,李贤在李治的支持下被废,并最终被逼自杀。武则天一直认为是李唐皇族害死了李贤,因此她对李唐皇族充满了怨恨。
维护自身利益:武则天晚年时期,为了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她需要排除其他皇位继承人的竞争。因此,她对李姓宗亲的屠杀,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子孙扫清道路。
权力斗争的结局
690年,武则天在多年临朝摄政之后,作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决定:她废除了唐朝的国号,改年号为天授,毅然决然地建立周朝。从此,她以女皇的身份,开启了长达15年的统治时期。此时武则天已至花甲之年,终究会老去,因此武周的皇位继承人问题与李武二族的关系,就成了武则天晚年政治取向中的核心问题。
自垂拱以来,作为外戚的武氏一族一直是武则天称帝掌权的政治助力和重要支柱。武则天先提拔侄子武承嗣为相,武三思等后人也陆续升任要职。对于以周代唐,革唐之命这件事,武家人当然是举双手赞成的,自谓“武氏当有天下”。
武则天废了皇帝李显为庐陵王,又废皇太孙李重润为庶人,而被降皇嗣又改武姓的傀儡皇帝李旦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称帝过程中大肆屠杀李唐皇室,当时的情况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其子孙年幼者咸配流岭外,诛其亲党数百余家”,可以说留给李唐王朝的皇族继承人已经不多了。因此武承嗣等人位极人臣之后,野心也水涨船高,武氏一族的下一个政治诉求,便是谋求皇嗣地位。
传位给儿子,还是传位给侄子?自己百年之后,这天下是姓李唐,还是姓武周?这是武则天晚年一直在纠结的问题。《新唐书》记载了一个“双陆不胜”的故事,给武则天的抉择加上了一个“梦”的由头:
一日,武则天召宰相狄仁杰议事,说:“朕梦到下双陆棋却连败,意味着什么呢?”狄仁杰答道:“双陆不胜,无子也。这是老天给陛下的警示啊!太子为天下根本,根本动摇,天下危矣。听说最近陛下想立武三思为太子,不如思考一下母子与姑侄谁更亲?陛下如果立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配享太庙;但如果立了侄子武三思,这世间可没听说过家庙祭祀姑母的道理。”
狄仁杰的劝说表面上讲的是家事,但点醒了武则天。还政李氏对自己来说百利而无一害,但如果让武氏后人掌权则后患无穷。
696年,契丹发动“营州之乱”,武则天本想让武氏子弟带头镇压,利用平乱的机会建功立业,好为武氏之后的立嗣道路添上一笔业绩。几个侄子武三思、武攸宜、武懿宗先后被任命为安抚大使、右武威卫大将军和神兵道行军大总管,身居讨伐契丹的要职。但武氏在平叛中的表现,充分暴露了他们的无才无能,天下人心所向的依然是李唐宗室。这场耗财耗力的拉锯战终于让武则天明白,武氏子弟实在“带不动”,就算后来勉强继位,也必定会成为朝中的众矢之的。汉朝吕皇后带领吕氏集团乱政却惨遭灭族,就是前车之鉴。
武则天执政期间虽大力扶持寒门庶族,打压门阀贵族,但短短数十年却难以拉开二者之间悬殊的实力差距。儿子李显作为李唐皇族和唐朝正统的代表,是实现政治平衡的最佳之选。因此,在立儿子和立侄子这两个选项中,武则天无论是出于对血亲关系的考虑,还是出于对政治局势的预测,都必须选择还政李氏。因为这是一个保命的答案。
698年三月,武则天以李显患病需赴洛阳就医为由,暗中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将李显及其家人秘密召回。李显由此结束了他的流放生涯,重返洛阳。九月,武则天重立李显为皇太子。
李显之前一直僻处房陵,远离政治漩涡,对武氏没有太多的敌意。李显也深谙韬光养晦的道理,成为储君后,他不断帮武则天平衡李武两族关系打配合,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和武姓家人联姻:李显的大女儿永泰公主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幼女安乐公主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武则天和李显利用这一层姻亲关系,不断稳固确立李氏的太子地位和武家的政治地位。
天下大势已然明了,但此时的武则天仍然面对着一大困境:自己虽然年迈,但在有生之年依然需要可靠的亲信作为政治力量帮忙掌控大局,而如果再信用作为外戚的武氏一族,则又会让趋于缓和的李武矛盾再度加剧,一旦武氏一族对皇位再生妄想,李武二族的党羽再起争执,那么之前的平衡谋划便白费了。
因此在用人策略上,武则天一面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李氏与武氏两大政治派系之间的均衡,一面又提拔张易之、张昌宗(史称“二张”)两个宠臣,以“延寿炼药”的职能安置在身边,使其成为朝中最大的权贵,成为自己信任的私人力量,以此来制衡李家和武家的势力。
作出这一决定的武则天当然明白,“二张”得到无限纵容,数次得罪李武二族,但也不过是牵制朝政的棋子。“二张”势力虽大却从未直接掌握最重要的军权,他们最终的结局就是与自己的权位一同走向终点。但朝中忠于李唐的宰辅们,却始终担忧李氏储君登基的计划产生变故。
时间来到705年初,武则天下令改元为“神龙”,大赦天下,自文明元年(684)以来的罪犯,只要不是叛贼头目,都一律赦免。要知道,改元是古代中国皇帝更替或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常用的一种方式,皇家通过更改年号来标志新时代的开始或重大政策的转变。
但武则天改元不是什么新鲜新闻,毕竟她在位期间曾多次改元。值得注意的是改元背后的原因,这才是波涛暗涌的政治海面之下的那块巨石。这一次改元和之前全然不同,因为武则天病重,所以下诏“赦天下”,为稳固江山社稷而祈福祝愿,寄托祥意。不久,82岁高龄的女皇病重的消息传遍朝野,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已是大势所趋,那就是禅位。
在武则天病重之际,皇太子李显和太平公主等不经召见,都难以去见母皇,自古皇帝走到生命尽头,都是如此。因为儿女去见病重的皇帝,谁也难保会发生什么,因此能进宫献药服侍的只有“二张”。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心中怀念着李唐的荣光,不忍看到江山易主于宠臣“二张”之手。于是,他们与右羽林将军(掌管宫中禁卫)李多祚结盟,拥护太子李显即位,密谋一场夺回李家江山社稷的复辟大计。
正月二十二日清晨,禁军以“二张”叛乱为由,冲入了武则天养病的集仙殿,在门外走廊斩杀“二张”,史称神龙政变。张柬之等人向卧病在床的武则天陈情,表达天下归心,人心思唐的愿望,希望卧病在床的武则天尽快传位太子李显,以保天下太平。
禅位是主动还是被动?这道题,张柬之等大臣已经帮武则天做了选择。神龙政变次日,武则天颁下制书,决定由太子李显代行处理国政。第二天,太子李显登基,恢复了李唐的国号,是为唐中宗。
武则天退位前,一面通过联姻谨慎维持李武势力的平衡,一面扶持“二张”敲打群臣,这些举措使得李武二族能共同面对神龙政变所带来的动荡,也为自己赢得了晚年最后的平安。
历史的评价
武则天的统治充满争议。一方面,她被视为杰出的政治家,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其手段残酷,引发政治清洗,对后世影响深远。总体而言,她在政治、文化及性别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
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以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复杂多面的性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的登基之路充满了权力斗争和政治博弈,展现了她非凡的政治才能,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你认为武则天的手段是否过于极端?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