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皮黄腔韵唱岭南,粤曲非遗保护开新篇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31:4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皮黄腔韵唱岭南,粤曲非遗保护开新篇

2011年,粤曲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不仅是对其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未来传承和发展的有力保障。作为广东最大的地方曲种,粤曲以其独特的声腔艺术和丰富的曲目深受喜爱,不仅在广东、广西、港澳等地流行,还在海外粤籍华侨聚居地广泛传唱。

01

粤曲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粤曲形成于今广东省。广东一带位于五岭以南,古称南越,为少数民族“百越”族群的聚居地。《汉书·地理志》称:“百粤(通越)杂处,各有种姓。”秦朝统一岭南后,其政治、经济、文化逐渐与中原融为一体。由于北方人口的陆续南迁,逐渐成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家园。这一地区濒临南海,与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交往密切。因此,在这块土地上汇集了百越文化、中原文化及异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形成了中华文化统一体中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百越先民具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古文献称,越人断发纹身,采衣斑斓,与百花争艳,与禽兽竞舞;敬畏天地,喜祀神鬼,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歌舞娱乐活动十分活跃。中原地区的歌舞百戏传入之后,与这里固有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得到蓬勃发展。明中叶时,民间“演戏”、“扮演杂戏”活动已遍及城乡各地。嘉靖三十七年(1558)刊《广州通志》载:

广州府,鳌山灯出郡城及三山村。机巧殊甚,至能演戏,箫鼓喧阗。二月,城市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

韶州府,迎春扮演杂剧,观者杂。

惠州府,元宵旧自十三至十六多张灯于淫祠,搬扮杂戏,老小嬉游,士人相过。春社坊厢于社前后会众设醮,装扮杂戏。

雷州府,……妆鬼扮戏,沿街游乐达曙。

歌舞百戏与节令庆祝活动、祭祀活动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不但具有民俗文化喜庆热闹的典型特征,而且具有浓厚的巫术文化的趣味和功能。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作为戏曲艺术的前身的“杂剧”、“杂戏”,已经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一地区海外航运发展较早,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汉武帝时派往海外的商船,就多从徐闻、合浦起程。南北朝之后,对外交通口岸移至广州,唐代贾耽着《广州通海夷道》就载有广州通往海外各国的航程。清末,广州被定为唯一合法的外贸口岸,西方文化也首先从这里传入中国,使这一带成了既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的地区。

岭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物产丰富,又有海外贸易之便,商业活动历来较为发达。番禺在汉代已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汉书·地理志》称:该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广州则后来居上,唐代已有“兼水陆都会,物产瑰怪”(《新唐书·卢焕传》)之誉,明代以后更成了中国南端的最大商埠。明末清初之后,整个珠江三角洲都跃入了我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达既为戏曲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观众和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向戏曲艺术注入了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据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屈大均着《广东新语》载:

广州濠水,自西关而入,逶迤城南。……朱楼画榭,连属不断,皆优伶小唱所居,女旦美者鳞次而家。其地名西角楼,隔岸有百货之肆,天下商贾聚焉。……此濠畔当盛之日,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贾辐辏,日费数千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

正是“天下商贾聚焉”所产生的娱乐需求,造成了这里歌舞戏曲的繁荣,而这里的歌舞戏曲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商业活动。

上述情况表明,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岭南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与商业性的显着特征。而这就是广东戏曲生存与发展的文化背景。

02

粤曲的艺术特色与代表作品

粤曲属于皮黄腔系统,基本声腔为梆子(西皮)和二黄,此外还融合了弋阳腔、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曲调。粤剧在孕育形成的过程中,曾有广东梆黄戏、锣鼓大戏、广东大戏等称谓;粤剧之名,出现在清光绪年间,沿用至今。

粤曲的唱腔优美动听,富有岭南特色。其中,“红腔”、“凡腔”、“虾腔”、“风腔”等流派唱腔各具特色,深受观众喜爱。例如,红线女的“红腔”高亢激昂,韵味十足;马师曾的“虾腔”则以诙谐幽默见长。这些唱腔流派的形成,离不开粤剧编剧陈冠卿的贡献。他创作的《荔枝颂》、《再进沈园》、《宝玉哭晴雯》等经典唱段,至今仍广为传唱。

粤曲的表演艺术体系完整,包括唱、念、做、打等多个方面。《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标志着粤剧成为全国348个剧种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呈现本剧种表演艺术体系的地方剧种。该书共分五卷,分别为《做打卷》、《唱念卷》、《音乐卷》、《舞美卷》和《剧目卷》,包含4700多页、540多万字、4000多帧图片、15000多分钟视频和1200多段音频。

粤曲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剧目如《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等,也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这些剧目题材广泛,涵盖了爱情、历史、神话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03

粤曲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在当代,粤曲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戏曲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粤曲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粤曲也在积极寻求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近年来,粤剧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他们继承了前辈的艺术精髓,同时又融入了新的表演元素。例如,广东粤剧院的曾小敏、广州粤剧院的黎骏声等,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不仅在传统剧目中展现了精湛的表演技艺,还积极参与新剧目的创作,为粤曲注入了新的活力。

粤曲的创新还体现在表演形式和传播方式上。例如,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演出模式,打破了传统戏曲的界限,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融入剧情。此外,粤曲还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通过线上、线下的演出、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这门艺术。

04

非遗保护的意义与展望

粤曲入选非遗名录,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非遗保护不仅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重要的是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非遗保护为粤曲的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粤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粤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例如,《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抢救工程,汇聚了粤港澳桂地区及海外的粤剧艺术家和相关机构,对粤剧表演艺术进行追根溯源的挖掘和整理。

非遗保护还为粤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粤曲也在积极探索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例如,通过与流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粤曲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

展望未来,粤曲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各界对粤曲保护和传承的持续关注,这门古老的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粤曲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作出重要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