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湾畔六千年:番岭坡遗址见证海南文明史
海棠湾畔六千年:番岭坡遗址见证海南文明史
番岭坡遗址位于三亚海棠湾的藤桥东溪村附近,这是一片有着五六千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7年,广东省开展田野文物调查时,在此发现了夹砂粗陶器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证明了早在五六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这片遗址不仅见证了海棠湾的悠久历史,也为我们揭开了海南岛早期文明的一角。
番岭坡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印记
番岭坡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的遗址,面积约150平方米,地处番岭坡—道丘陵的山梁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山岗。东、南面临海南,北面地势较为平坦,土质含沙量高,为沙质土。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重要线索。
遗址中出土的夹砂粗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这些陶器的制作工艺和形态特征,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水平。正如考古学家所言,陶器是考古学中数量最大、形态最复杂、信息最丰富的遗物类别,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陶器的原料、成型、烧制等环节,我们可以窥见五六千年前海棠湾地区先民的生活方式和工艺水平。
从藤桥古镇到海棠湾:历史的沧桑巨变
番岭坡遗址所在的藤桥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唐宋时期,这里被称为分界塘,设有藤桥镇,是吉阳县治所在地。清代改为永宁乡,设置永宁巡检司、藤桥营、藤桥汛,负责维护地方治安。藤桥营驻兵35名,合口港设炮台二门,防御海盗和兵患。
随着历史的变迁,藤桥一带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永宁乡长老庞公发动当地乡绅捐资,将藤桥改建为木桥。自此,藤桥消失。民国元年(1912),崖州改崖县,全县划分五个区,藤桥地区为崖三区。1952年,崖三区改称藤桥区。1958年改设海燕公社(次年改藤桥公社)、南田公社。1960年,藤桥公社拆分为藤桥、林旺公社,南田改为农场。1986年藤桥、林旺先改区后改镇。2001年合并为海棠湾镇,2015年改为海棠区。
如今的海棠湾已今非昔比,成了闻名全国的景区,环绕海湾一圈都建造了高档酒店、度假村、景区。然而,番岭坡一带的沙滩还比较原始,人烟稀少。沙滩后边是树林、树林后边是种植西瓜的沙地。除了来朝拜藤桥墓群的穆斯林,见不到人。
文化传承与未来发展
番岭坡遗址作为海棠湾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千年记忆。它不仅是一处考古遗址,更是海南岛早期文明的重要见证。在海棠湾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和研究番岭坡遗址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着我们,在这片充满现代气息的土地上,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待我们去探索和传承。
未来,随着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的提质升级,我们期待番岭坡遗址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通过建立遗址公园或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感受海南岛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魅力。同时,遗址的研究也将为海棠湾的文化旅游增添新的亮点,让游客在享受现代度假设施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这片土地的千年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