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也曾拖延:如何克服拖延症?
比尔·盖茨也曾拖延:如何克服拖延症?
“在人生的前30年里,你培养了习惯;在生命后30年,习惯塑造了你。”乔布斯的这句话揭示了习惯对于个人生活和成就的重要性。特别是拖延症这一习惯,它可能看似微小,却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即便是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商业巨头,也曾深受拖延症困扰。
比尔·盖茨的拖延症
比尔·盖茨在大学时期就有严重的拖延症,总是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这种习惯让他在学业和生活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他曾在一次采访中坦承:“我喜欢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干活,这种习惯让我在很多项目上都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提前规划和准备。”
拖延症的深层原因
过去我们经常会把“拖延”等同于“懒”,或者时间管理能力、执行力差,甚至自嘲自己为“拖延症晚期患者”。但实际上,各行各业都有名人爱拖延。比如导演王家卫,就是有名的“拖稿王”,一部《2046》拍了近5年,有时候演员都到位了,剧本还迟迟没完成,因为还没达成他认可的标准;漫画家富坚义博因为拖更成了读者眼里的传说,虽然也有身体健康原因,但间隔了几年时间没更新作品,也和他兴趣爱好广泛,无法专注创作,且对作品要求高有关。
即便是商界名人,也有不少人经历过拖延的困扰。比如比尔·盖茨,曾说自己总喜欢等到最后一刻才干正事,并且花了几年时间才改变这一习惯。作为一名出色的商人,比尔·盖茨的时间管理能力、执行力必然不会很差,否则他也难以推进繁复的工作并取得成果,但即便如此,他也会有拖延的时刻,说明拖延本身和懒惰、工作技巧等没有必然关系。
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了拖延背后更复杂的心理机制。完美主义倾向与拖延之间存在正相关,具有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表现出了更多的拖延行为。很多人把拖延当作一种回避失败的策略。只要不开始,就不用面对可能失败的结果,甚至还可以制造出一种假象:我是因为拖延才做得不好,如果我不拖延,那么我的表现会让大家惊叹。也有的研究指出,压力也会引发拖延,而拖延则会让人焦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对于大脑来说,那些未完成的东西就是压力的来源。如果一直拖延,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负责焦虑的杏仁核在长期的压力下会慢慢变大,这也是越拖延越焦虑的原因。
克服拖延的具体方法
比尔·盖茨意识到拖延症对自己的危害后,开始努力改变这一习惯。他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行动是解决拖延症的关键,制定详细的计划可以强迫自己按时行事,并提前开始行动,避免焦虑心理的产生。
明确目标:将模糊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有时效性和激励性的目标,这样可以给自己清晰的方向和紧迫感,从而增强执行力和行动力。
立即行动:执行计划虽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迈开第一步。即使计划可能不完美,也要先行动起来,这样比一直等待效率高得多。
设置阶段性奖励:面对目标,不以按照人类最有效能够集中注意力地时间25分钟来推进,不断给予自己刺激,让自己具备更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产生持续的动力。设置阶段目标地好处是,帮助有些人克服对最后结果的恐惧。按照行动计划设置可触发的节点,这样有助于克服对最终结果的恐惧,同时保持对目标的热情和动力。
勇于直面结果:很多人害怕看到最后的结果所以拖延,这其中有害怕成功的结果,但更多是对失败的给恐惧,也就是所谓的“鸵鸟心态”。不要害怕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勇敢地面对现实,这才是真正克服拖延症的关键。
拖延症的影响与普遍性
拖延症不仅会导致事情不能按时完成,还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个人的自信心和内心平衡。当今社会中,人们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很难静的心去做事,对于身处职场中的打工人来说,更是如此。手上的活总要拖到最后才去完成,这不仅增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也使得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
根据《今日心理学》的观点,约20%的人认为自己有积习难改的拖延症。拖延症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影响个人潜力的发挥。通过终结拖延症,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有更多时间用于娱乐和休息。
总结与启发
比尔·盖茨克服拖延症的经历告诉我们,拖延并非不可战胜。通过制定详细的计划、明确目标、立即行动等方法,每个人都可以逐步克服拖延,提高工作效率。正如乔布斯所说,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在后半生塑造我们的生活。因此,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学习比尔·盖茨的经验,逐步克服拖延,培养良好的习惯,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