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残疾人之家”:助力毕业生融入社会的温暖港湾
徐州市“残疾人之家”:助力毕业生融入社会的温暖港湾
在江苏省徐州市,189家街道(镇)级“残疾人之家”正成为2.1万余名残疾人的温馨港湾。这些综合性服务平台不仅提供日间照料和康复训练,还通过创新的就业培训和辅助性就业项目,帮助残疾人毕业生实现社会融合,开启人生新篇章。
融康残疾人之家:特教毕业生的第二个“家”
在徐州市睢宁县特殊教育中心院内,融康残疾人之家为毕业生们打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这里不仅是他们日间生活的场所,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每年都有一些孩子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但他们难以融入社会,毕业之后只能回家由父母接续看护,这对孩子的心理与生理健康、家庭照护都是巨大考验。”睢宁县特殊教育中心校长崔浩介绍。
融康残疾人之家理事长胡诺表示,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在特教中心内建立了残疾人之家,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过渡和成长的空间。在这里,残疾人可以接受康复锻炼、生活技能培训,并参与辅助性就业项目、文体活动等。
陈默(化名)是这里的一名学员,患有精神障碍的他刚来时总是长时间发呆,基本不与人交流。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他逐渐掌握了缝纫机的使用技巧,成了配件生产工作中的能手。每天上午10时,他都会像往常一样操作着缝纫机,为一块块布料锁边。经他手的布料,会被分发到一旁的两张大桌上,20余名残障人士围桌而坐,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将布条穿上发箍骨架。
“工疗就业”与“农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辅以心理疏导与教育,有效提高了残障人士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许多像陈默一样的毕业生,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学会了新技能,为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合作新模式:让就业触手可及
在徐州久利电子有限公司内,一个特别的车间正在忙碌运转。这个占地280余平方米的残疾人集中就业车间,为36名残疾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公司根据残疾人不同能力和身体状况安排最适合的工序工位。经过培训和练习,他们的操作熟练程度,丝毫不逊于公司其他职工。”建在厂内的邱集镇玖信“残疾人之家”负责人介绍。
56岁的朱汝亚是这个车间的一名员工,他患有二级肢体残疾。去年来到这里工作后,他负责安装元器件底座,现在每月能拿到2500元的收入。“我在正规公司上班,一边拿工资,一边领补助,还有免费午餐,比在自己家里舒服多了。”朱汝亚说。
这种企业合作模式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还通过培训和实践提升了他们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让残疾人能够在一个包容和支持的环境中工作,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自信心。
从生存到生活:质的转变
“残疾人之家”的努力正在结出丰硕的果实。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毕业生不仅实现了就业,还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们不再是社会的边缘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社会的一份子。
徐州市残联理事长陈冠华在全市残疾人之家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重点抓好残疾人之家的综合改造提升工作,从落实各级残联主体责任、发挥机构负责人“能人效应”、强化基本经费保障、有效链接社会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这为“残疾人之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的不断增加,“残疾人之家”将更加注重功能拓展和社会融合,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从治疗到康复,从托养到就业,越来越多残疾人的“人生缺角”被补全,迎接他们的将是从生存到生活的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