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培养孩子学习力的科学方法
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培养孩子学习力的科学方法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被教育。引导孩子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看似寻常家务劳动,实则暗藏玄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
从个人经历到科学验证
一位母亲从女儿2岁开始,就带着她一起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虽然最初只是当作玩耍,但这个习惯却为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幼儿园期间,女儿获得了许多与打扫、整理有关的奖状,如“卫生小标兵”“整洁宝宝”“环境明星”等。然而,母亲发现女儿虽然对这些事情在行,但内心并不热爱。
当女儿上小学后,母亲坚持让她做更多家务,这引起了女儿的反感。面对女儿的质疑,母亲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当保姆没有什么不好。不过,我希望你爱干净、爱整齐,目的不是培养你当保姆,就像我希望你每天运动1小时,目的不是培养你当运动员一样。”
从女儿上初中起,母亲每个周六的上午都雷打不动地邀请她一起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父亲心疼女儿,劝母亲放过她,但母亲坚持认为这样做对女儿有好处。心理学研究显示,居住环境的整洁程度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生活在整洁有序的环境中,人的焦虑和压力水平会显著降低,感受到更多的平静和满足。
心理学研究:内模拟机制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内模拟机制”。简单地说,内模拟机制就是人的心理模拟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状态。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身处其中的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有所感受。环境干净整洁,我们做事就会变得有动力,积极性明显提高。相反,如果置身脏乱环境,我们会感到沮丧、烦躁,学习和生活时会心态消极、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出错。
诸多中外研究都明确了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与心理健康的正相关关系。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整理办公桌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专注度和工作效率;家里不囤积物品的人更自信,心态更积极;卧室整洁能带来高质量的睡眠;时常打扫房间的人成就感更强烈等。
德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各由20人组成的学生进行分场地考试,两组学生平时的整体成绩水平非常接近。第一组被安排在一个破旧的教室,房顶漏水、地面肮脏、空气中散发着莫名的臭味;第二组被安排在一个窗明几净的大会议室,空气清新,还有绿色植物。考试结果显示,第一组整体合格率只有40%,而第二组的整体合格率高达80%。
实用建议:如何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工具越简单越好:既然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的过程就是消除消极情绪、整理心情的过程,那么就不必图快,更不要用扫地机器人之类的电器,用笤帚、拖把、抹布即可。
约定“家庭扫除日”:家长想让孩子养成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的习惯,就不要“突击”,而要讲究规律性。建议约定“家庭扫除日”,算是亲子活动的一种,大家齐动手,出出汗,其乐融融。此外,定期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可以保持家庭环境长期整洁,减轻每次打扫的劳动强度。
整理物品时要讲究分类:将物品分类,如衣物、书籍、杂物等。将不常用的物品存放在收纳容器中,方便管理。对幼儿来说,这样的分类就是数学启蒙,有很好的益智作用。
学会做减法,过精简生活:如果房间面积不大,家长或孩子又喜欢囤积物品,那么无论怎样整理都会显得拥挤,不利于激发孩子的内模拟机制。因此,家长要注意清理不再需要的物品,保持房间内物品的实用性,有助于维持整洁。暂时不用的物品,建议利用家里的储物空间,如床下、柜顶等,避免杂物堆积,影响日常生活。
- 重点教孩子整理书包:一方面,相对于书桌、书架、床等可以分享的物品,书包对孩子来说更像是私人物品,因此,整理书包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内模拟机制。另一方面,书包是收纳课本、练习册、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的,把书包整理得整齐有序,更容易与“知识结构”形成心理模拟关系,使孩子学习起来井井有条、从容不迫,同时学会规划和组织,学习的条理性和自主性都会神奇般地增强。
引导孩子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看似寻常家务劳动,实则暗藏玄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家长朋友们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