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碱防心血管病效果获证,通心络成冠心病治疗新选
秋水仙碱防心血管病效果获证,通心络成冠心病治疗新选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传统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新作用逐渐被发现。在刚刚结束的CSC 2024会议上,专家们热烈讨论了秋水仙碱和通心络这两种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两种药物一个源自传统抗炎药,一个基于中医络病理论,它们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展现出的独特优势引发了广泛关注。
秋水仙碱:从痛风治疗到心血管保护
秋水仙碱是一种古老的抗炎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痛风。近年来,研究发现它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一项发表在《柳叶刀·风湿病学》上的研究显示,在初始降尿酸治疗的痛风患者中,使用秋水仙碱预防痛风急性发作与较低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关。研究纳入了9.98万名新确诊的痛风患者,其中1.6万接受秋水仙碱预防急性痛风发作,8.2万未接受秋水仙碱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结果显示,秋水仙碱预防组和未预防组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分别为28.8/1000人-年和35.3/1000人-年。这一发现为临床使用秋水仙碱提供了额外的益处依据。
秋水仙碱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与其抗炎机制密切相关。炎症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减轻炎症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因此,使用秋水仙碱可同时达到预防痛风急性发作和心血管事件的效果。
通心络:络病理论指导下的创新药物
通心络是基于中医络病理论研发的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专利创新药物。它由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的功效。近年来,通心络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
2024年3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首个通络药物专家共识——《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该共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等权威专家指导编写,严格按照国际共识标准制定。共识明确了通心络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治疗中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梗)防治方面获得8个I类推荐,9个A级推荐,是首个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获得I类推荐的创新中药。
通心络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得到了多项国家级心脑血管疾病指南的认可。它先后被纳入《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等30多部指南/共识推荐。其相关科学研究及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四项国家科技成果大奖。
对比分析:两种药物的异同
秋水仙碱和通心络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各具特色。秋水仙碱主要通过其抗炎作用预防心血管事件,适用于痛风患者的心血管保护。而通心络则通过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机制改善心血管健康,特别在冠心病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
从临床应用来看,秋水仙碱更多用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特别是在痛风患者中。而通心络则在冠心病、心绞痛及缺血性中风等疾病治疗中表现出色。两种药物的使用场景和目标人群有所不同。
在循证证据方面,秋水仙碱有国际大型研究支持其心血管保护作用,而通心络则获得了国内多项权威指南的推荐,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两者都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展现出重要价值。
结语
秋水仙碱和通心络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各具优势。秋水仙碱通过其抗炎作用预防心血管事件,特别适合痛风患者;而通心络则在冠心病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选择。两种药物的发现和应用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将更加明确,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