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无人机“黑飞”致天津机场瘫痪,3000旅客滞留
突发!无人机“黑飞”致天津机场瘫痪,3000旅客滞留
近日,天津滨海机场连续两晚遭受无人机“黑飞”侵扰,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上千名旅客行程受阻。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航空安全的警钟,也引发了社会对无人机监管问题的广泛关注。
事件回顾:航班大面积延误,旅客行程受阻
9月11日晚19点33分开始,天津滨海机场所有进出港航班停止起飞和降落。据统计,此次事件共导致29架次航班延误,8架次航班被取消,另有32架次航班备降至其他机场,超过3000名旅客行程受阻。次日晚,机场再次出现航班延误的情况,航空安全和旅客出行受到严重影响。
“黑飞”之害:航空安全的隐形杀手
无人机“黑飞”对航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飞机与无人机碰撞,与飞机撞鸟事故类似,都会威胁到飞行安全。2017年以来,昆明、成都、重庆、西安等多地机场都曾发生类似事件,造成大量航班延误和旅客滞留。例如,2017年4月,成都双流机场连续在两周内发生8起无人机扰航事件,导致114架次航班备降,数万名旅客滞留。
违法“黑飞”:触犯法律红线
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未经空中交管部门批准,在机场等无人机管制空域内实施飞行活动属于违法行为。北京雷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军义提醒,违反规定操控民用无人机在管制空域内飞行,将被公安机关责令停飞或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实施违规飞行的无人机并处罚款。利用黑飞无人机频繁侵扰机场,涉嫌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监管困境与破解之道
无人机“黑飞”现象频发,暴露出当前无人机监管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技术漏洞为“黑飞”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无人机爱好者通过改装、组装无人机绕开电子围栏的限制,或者利用无人机信号干扰等技术手段实施非法飞行。另一方面,监管难度大,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王军义认为,无人机黑飞的突发紧急性客观上增加了监管难度,这些行业特性也呼唤监管变革,不断转向系统性、常态化的多部门协同监管。
规范飞行:共筑航空安全防线
面对无人机“黑飞”带来的安全隐患,规范飞行是每个无人机爱好者的责任。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无人机飞手需要对无人机进行“实名登记”,这相当于给无人机办了一张行驶证。如果放飞高度超过120米或涉及相关管制空域,则需要无人机飞手考取相关证照,并且需要向有关部门申报放飞空域。
天津滨海机场连续两晚因无人机“黑飞”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的事件,再次凸显了无人机监管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加强监管、规范飞行,才能有效防范“黑飞”行为,保障航空安全和公共秩序。这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也需要无人机爱好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航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