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京歌:老北京的声音记忆
胡同里的京歌:老北京的声音记忆
在北京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有一座始建于1443年的智化寺。这座历经500多年沧桑的古刹,不仅保留着明代建筑的精华,还传承着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音乐。
智化寺的京音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悠扬典雅的乐音都会在寺内响起,仿佛穿越时空,将人们带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京音乐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云锣、鼓、磬等打击乐器,其曲牌丰富,乐谱采用古老的工尺谱,乐队编制与明代宫廷礼乐相似,保留了唐宋乐曲的精髓。
京音乐是老北京声音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胡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仅仅是音乐,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京歌,是京韵大鼓的别称,属于中国传统说唱艺术。它以北京方言演唱,采用鼓、板、三弦等乐器伴奏,唱腔优美,韵味醇厚。京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被誉为“金嗓歌王”的骆玉笙。
骆玉笙,1914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学习京韵大鼓。1936年,年仅22岁的她在天津一鸣惊人,以“高可遏云,低能逐水”的天赋歌喉唱响津门,开创了京韵大鼓的“骆派”。她的艺术成就,将这门传统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骆玉笙的艺术生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抗日战争时期,她凭借一曲《击鼓骂曹》强烈抗议日本侵略者,又以《满江红》激发同胞的爱国激情。1985年,她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再次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首京歌,不仅展现了骆玉笙的艺术才华,更凝聚着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的不屈精神。
除了京音乐和京歌,胡同里还有许多其他的声音,共同构成了老北京独特的声景。清晨,鸽哨声在天空中回荡,那是老北京人放飞鸽子时特有的声音。夏日午后,蝉鸣声此起彼伏,为炎热的天气增添了几分生机。冬日里,胡同里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卖糖葫芦的、卖烤白薯的,每一声都凝聚着老北京人的生活记忆。
这些声音,如同一首首动人的乐章,记录着北京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它们不仅是声音,更是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声音或许会逐渐远去,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北京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