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刑事责任年龄该不该降?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刑事责任年龄该不该降?
2024年12月30日,河北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震惊全国的中学生被害案作出公开宣判。年仅13周岁的主犯张某某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另一主犯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而被告人马某某则依法不予刑事处罚。这起案件不仅创下了我国刑法首次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判处无期徒刑的先例,也引发了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及法律体系的广泛讨论。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统计,2013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5.6万人,占同期犯罪人数比重为4.82%,到2022年这两个数据均分别降至2.8万人、1.94%。尽管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及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犯罪类型集中且呈现低龄化趋势。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罪、聚众斗殴罪、强奸罪、抢劫罪及寻衅滋事罪分别居前五位,累计占比近七成。与2020年相较,强奸罪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从9.5%增至11.6%。
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14-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数量,在2014年至2018年持续下降后,2019年开始出现反弹,占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比例现已连续2年(2021年至2022年)保持在10%以上。
在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某县初中生小周、小段因沉迷网络游戏,竟持刀抢劫同学小黄,造成小黄重伤二级。16岁的小周在不良朋友“段大哥”的诱惑下,参与盗窃11辆摩托车。十六岁的小周通过“快手”APP与十三岁的小丽交往并发生性关系,最终导致小丽怀孕引产。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多样性和严重性,也引发了社会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广泛讨论。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对所有罪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需要对故意杀人、强奸等八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由14周岁降至12周岁,明确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关切,但是否足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挺指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应坚持“宽容不纵容”的原则。一方面,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和对未成年人特殊身心特点的考虑,刑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龄段需要承担的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考虑到未成年人犯罪通常受到外界不良影响以及未成年人处于人格塑造和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未成年人承担的刑事责任较之成年人应当有所区别并相对较轻。
从国际比较来看,英国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为10岁,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不认为是犯罪。对于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本地儿童宵禁、儿童安全令、家长赔偿令和养育令等措施。对于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可以判处羁押和训练令、转介令等。这种分级处理的方式,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兼顾了社会公平和正义。
然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非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往往存在复杂的社会因素。超过八成的涉罪未成年人来自问题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是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承担起责任。学校应加强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社会应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防止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蚀。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如儿童主任制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挑战,我们既要坚持法治精神,依法惩治严重犯罪,又要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给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这需要法律、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让我们携手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