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美学话“国风”
中式美学话“国风”
中式美学,源远流长,从古代的九雅之说到现代的国风潮,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一幅《洛神赋图》,让人们领略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意境。古人有九雅之说:寻幽、酌酒、抚琴、莳花、焚香、品茗、听雨、赏雪、侯月。这些情趣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中,更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吟诗赋词、戏舞翩翩、曲音绕梁、书画泼墨、古典园林、菜肴点缀、古玩瓷韵、绣花功夫、平凡的事情,都凝聚着国人对生活修养智慧和人文之美的追求。
上下五千年,珍贵器物其数不胜,每一件器物背后都有一片人文精神领地,不仅是物质化的呈现,还有美学创造和对人生品质的不懈追求。中式审美精华在于意境体验、含蓄美、生活美学以及与道相连的哲学思想。中式审美独树一帜,因为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感官的认知,更注重于意境的体验和精神的抒发。这种审美观念源自于中国哲学中的“道”概念,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艺术表现上,中式审美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追求言外之意和形而上的思考。这种审美不仅仅局限于视觉艺术,还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都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及感受。
历史渊源
- 龙凤图腾: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展现了早期部落的审美追求。
- 青铜器金文:饕餮青铜器纹饰保持着原始天真的拙朴之美。
- 甲骨文碑刻:汉字“象形”为本源的符号线条美,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基础。
- 先秦百家争鸣:儒道互补、礼乐、阴阳,典籍成文奠基中式审美。
- 彭祖养生文化:体现了古人对口腹之欲与健康保健的平衡。
- 楚汉浪漫主义: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 黄帝内经:中医经典肇始,孕育了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医学大家。
- 魏晋风骨: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体现了文人的精神追求。
- 佛陀东传:敦煌壁画、石窟雕塑富含东方微笑,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魅力。
- 唐诗宋词元曲:文字表达人文之美,达到了文学艺术的巅峰。
- 山水书画意境:中国书画之美,体现了对自然和内心的深刻体悟。
- 明清家具瓷器:有规模的商品输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相映成趣。
- 民国建筑:西风东渐,中西风格合璧,展现了文化的交融。
- 茶文化:禅茶一味,体现了东方哲学的精髓。
中式审美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外显,体现的是有容乃大的包容并蓄,其强调意境和精神性,其内核在于追求与“道”相通的哲学思想和自然观,特色则体现在对含蓄、空灵美感的表达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式审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国风”“国潮”成为了互联网上的关键搜索词。
中式风格作为传统美学的现代体现,既承续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适应了当代生活需求。新中式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不仅在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广泛应用,还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近年来流行的国风摄影、围炉煮茶等活动,都是新中式审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设计师们将传统的汉服、旗袍与现代服装设计相融合,创造出既有中国传统韵味又兼具现代时尚感的服装。生活美学家们,就在践行着茶、食、香、花、琴、书、画、乐、舞、服、妆各种“美之道”,从而获得更为幸福的生活。
中式美学在当代的盛行,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年轻一代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表达。与之相关的文创产品,各种“印象”类复古风演绎,梦工厂电影《功夫熊猫》......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美学风格,吸引着全球观众的目光,成为连接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的桥梁。
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中式美学越来越流行。
国风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生态,其核心在于强烈的本土文化特色和广泛的民间风俗。这种美学风格不仅在形式上追求传统美的再现,还在精神层面深入探讨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
文化背景
国风美学追溯《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推动了这一潮流。近年来,汉服的流行、“国潮”产品的推出,以及国际舞台上中国品牌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都表明国风美学正在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文化特点
“国风”一词源自《诗经》,代表了周初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民间风貌。现代所指的国风文化,尤其是古风音乐、汉服、国风综艺等领域。这种文化在破壁过程中,成为群体彰显自我身份的象征。
应用领域
国风美学广泛应用于游戏、影视、服饰、文创等多个领域。一些影视作品通过高度还原宋代美学,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清明上河图》的数字化展现到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无一不体现了国风美学的广泛应用。
时代价值
国风美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更是对其精神和价值的现代诠释。
“国风”作为一种美学风格正在和不同“领域”结合,比如游戏、综艺、民乐、汉服、文创、手游、元宇宙、动漫、古风音乐、饮食、音乐平台、舞蹈......
#盐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