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厂:中医辨证施治胃食管反流症
张厂:中医辨证施治胃食管反流症
胃食管反流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典型症状包括反流、烧心,不典型症状则有咽部异物感、胸痛等。西医治疗主要依赖抑酸药物,但长期服用效果不佳,且可能带来副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经开区院区综合内科主任医师张厂,作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为胃食管反流症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
张厂医生指出,胃食管反流症在中医中可细分为“吐酸”、“嘈杂”、“胸痹”和“梅核气”等不同范畴,每个范畴都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吐酸
“吐酸”的病机可概括为“酸由肝木之甚,吐因胃气之逆”。具体来说:
“酸”由肝木之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若体内五味平衡,则不会显现;若出现“酸”味,必然是肝木过旺所致。治疗时,可选用左金丸或黄芩泻白散等方剂清热泻火。对于食滞引起的酸水,可用保和丸消导助化;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脾虚肝旺者,可选用戊己丸合小建中汤或痛泻要方;肝肾阴血亏虚者,可用滋水清肝饮、一贯煎等药物平补敛降。
“吐”因胃气之逆:胃气上逆可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枇杷叶、柿蒂等药物和胃降逆。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肺、肝、胆等脏腑失调,与饮食、外感、情志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脾虚食积可用健脾丸治疗;湿热阻滞可用苏叶黄连汤加减;外邪束表则需解表降逆;情志不遂需疏肝和胃;胆热犯胃可用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
嘈杂
“嘈杂”在现代人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胃脘部不适。治疗时,可用蒲公英或连翘清解郁热,同时配合枳壳、槟榔等降气和胃药物。对于自诉胸骨后灼热的患者,可用黄芩泻白散或白虎汤治疗;脉沉者则可用栀子豉汤宣清郁热。
胸痹
胸骨后疼痛是最常见的非心源性胸痛。若病程较短、疼痛部位不定,可用柴胡疏肝散理气;若疼痛部位固定或以刺痛为主,可用旋覆花汤、颠倒木金散治疗;若病程较长或疼痛剧烈,应视为血瘀之象,可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梅核气
咽部异物感是食管外最常见的症状,在中医中属于“梅核气”范畴。主要病机为肝肺胃不和,气郁痰阻,胶结于咽。治疗时,可选用半夏厚朴汤合宣痹汤。
整体调理与预防
除了中药治疗外,张厂医生还强调了生活方式调整的重要性。建议患者:
- 饮食上,避免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食物刺激。
- 作息上,饭后三小时内避免平卧或弯腰。
- 情绪上,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情,避免长期紧张焦虑。
张厂医生作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为胃食管反流症患者提供了系统而有效的治疗方案。他的治疗方法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整体调理和预防,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患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可获得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