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二王”传统与北碑风骨,褚遂良开创唐代书法新风
融“二王”传统与北碑风骨,褚遂良开创唐代书法新风
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誉为大唐书法界的“流量担当”。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深受唐太宗喜爱,还得到了历代书法评论家的高度评价。从《雁塔圣教序》到《孟法师碑》,每一幅作品都展现了他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书法大师的世界,感受他那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吧!
褚遂良其人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博学多才,精通文史。他的书艺出类拔萃,自创一体。李世民对他多有好感,每有大事都与之商量。他曾力劝李世民立李治为皇太子,反对唐对高丽开战,渐成举足轻重的大臣。之后,他因反对武则天为后被贬。658年,卒于官,享年63岁。
书法成就
《雁塔圣教序》:褚体楷书的巅峰之作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此碑刻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现藏于西安大雁塔。全碑共1463字,内容为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所译佛经所作的序文。该作品用笔富于变化,沉着又不失灵动之美,风格与《倪宽赞》相近,是学习褚体的好范本。其结字疏瘦,有几分萧散之气,顿挫生姿,翩翩自得,与妍美遒媚之风不同,而是秀润空灵之美,无半点尘俗之气。
《孟法师碑》:质朴敦厚的书法精品
《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是褚遂良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此碑刻于贞观十六年(642年),碑石已佚,仅有清代李宗瀚藏唐拓本传世。碑文讲述了孟法师的生平事迹,赞扬了她的道行和仙术。书法风格质朴,带有隶书笔意,与《雁塔圣教序》不同,更接近《伊阙佛龛碑》。历史上多位书法家如王世贞、王世懋、李宗瀚等对其书法评价极高,认为其端雅、古意盎然,是褚遂良中期的代表作。
《大字阴符经》:深具“二王”行意的杰作
《大字阴符经》墨迹本,96行,461字,传唐代褚遂良书,历来争议较大,但不管此卷《大字阴符经》是否为褚遂良所书,有一点是大家都肯定的,即该卷具备褚遂良书法的主要特点,并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对欣赏、研究乃至学习褚遂良书法很有助益。
《大字阴符经》风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此帖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其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
书家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使得此帖已非典型意义上的唐楷,而是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堪称“楷中《兰亭》”。
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褚遂良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是唐代书法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书法风格既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传统,又融入了北碑的刚健之风,开创了独特的“褚体”。这种风格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对后世书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评价
明王世贞跋称:“褚公以贞观十六年书,时尚刻意信本,而微参以分隶法,最为端雅,饶有古意,波拂转折处,无毫发遗恨,真墨池中至宝也。”王世懋跋称:“质若敦彝,雅若天球,……精神烨烨,妙得八分古意,……是褚择笔书也。”李宗瀚评曰:“遒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而运以分隶遗法,风规振六代之余,高古近二王以上,殆登善早年极用意之作。”
当代影响
在当代,褚遂良的书法作品依然广受欢迎。以《雁塔圣教序》为例,在淘宝平台上,相关字帖销量可观,多个版本的字帖都有数百至上千人购买。这充分说明了褚遂良书法在当代书法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结语
褚遂良的书法艺术,不仅展现了唐代书法的辉煌,也为中国书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座书法艺术的丰碑,历经千年而不朽,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褚遂良的书法依然能够吸引众多人学习和欣赏,足见其艺术魅力之大,无愧于“流量担当”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