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口蘑:一种珍贵的食用菌
巨大口蘑:一种珍贵的食用菌
巨大口蘑(学名:Macrocybe gigantea)是口蘑科口蘑属真菌,子实体大型、雪白色或金褐色。菌盖初期表面呈半球形或扁半球形凸起,中心有光滑的鳞片;菌盖表面污白色至象牙白色、浅奶油色、洁白色或浅金色,成熟后色变暗,上被茸毛,并沾有一层白色菌丝;菌盖边缘初向内卷曲,菌肉白色,肉厚、坚韧、致密,微具淀粉味。菌褶边缘波状,淡黄白色;褶髓有规律,纤维疏松,中生或偏生,光滑,呈圆锥形,上细下粗,孢子宽卵形至卵圆形,淡黄色至无色透明,孢子印乳白色或白色。
巨大口蘑在中国自然分布于福建、云南、香港、台湾等华南地区。非洲、南亚次大陆的盂加拉国、印度的曼尼普尔邦和西孟加拉邦以及恒河平原广大地区、日本的群马县以南至冲绳县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分布,其中,印度是重要产地。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秋季在凤凰木等树桩附近、榕树下、竹丛中的沃土或草地上丛生。
巨大口蘑菇体肥大,菌肉鲜美,子实体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含量丰富。在亚洲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民间药物,其作用主要集中在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抗辐射,抑制细菌、真菌、病毒等方面。巨大口蘑属于高温品种,在夏季菇市场短缺的情况下,可抢占夏季市场,巨大口蘑耐贮藏性好,常温下比其他鲜菇类保存的时间都要长,具有极强的抗褐变性。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保护级别为近危(NT)。
形态特征
巨大口蘑子实体有菌盖、菌褶、菌柄等组成。子实体丛生或簇生、大型、雪白色或金褐色。菌盖宽6-32厘米,初期表面呈半球形或扁半球形凸起,此后边缘渐渐展平或中部稍下凹,中心有光滑的鳞片;菌盖表面污白色至象牙白色、浅奶油色、洁白色或浅金色,成熟后色变暗,平滑或稍粗糙,微黏,上被茸毛,并沾有一层白色菌丝;菌盖边缘初向内卷曲,老时呈波状,有时稍上卷,表皮易碎。菌肉白色,肉厚、坚韧、致密,微具淀粉味。菌褶直立或近弯生,短,向下生长,密,不等长;菌褶边缘波状,淡黄白色;褶髓有规律,由平行的薄壁菌丝。菌柄幼时基部明显膨大呈瓶状,长3-45厘米,粗0.7-4.6厘米,纤维疏松,中生或偏生,光滑,呈圆锥形,上细下粗,略弯曲,基部往往连接成丛,表面与菌盖同色,上被纤毛及纤维状条纹,内实,纤维质,有一个实心的亚鳞茎状基柄。无菌环和菌托。孢子宽卵形至卵圆形,淡黄色至无色透明,3.5-5微米×4-6微米;孢子印乳白色或白色。
幼时像杏鲍菇,菌盖光滑,呈半球形,后期会逐渐平展,颜色呈灰褐色,中间颜色较深,边缘向内卷,菌柄接近圆柱形,向上逐渐变细,层层叠叠,看上去颇有立体感。
主要价值
巨大口蘑的食用及营养价值:巨大口蘑菇体肥大,菌肉鲜美,口感佳。子实体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含量丰富。巨大口蘑子实体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为74.4克/千克,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08.7克/千克,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N)为0.68,已达到FAO/WHO提出的理想蛋白质要求,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最高。巨大口蘑子实体中含有钾、钠、钙、镁、铜、铁、锌、锰和硒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其中镁、铜、铁、锌和硒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常见食用菌子实体。
巨大口蘑的药用及保健价值:巨大口蘑有许多药用价值,在亚洲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民间药物,其作用主要集中在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抗辐射,抑制细菌、真菌、病毒等方面。其子实体中含有血管紧张素I转变酶(ACE)抑制肽,能竞争性抑制ACE的活性,所以具有抗高血压的药效。其漆酶能抑制艾滋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子实体中含有的麦角甾醇类物质对皮肤肿瘤及肝癌细胞具有部分抑制作用。巨大口蘑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为4.45%。该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扩张血管、降血脂和抗癌等作用。巨大口蘑中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该挥发油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分离纯化了其抗真菌蛋白。洛巴口蘑突变菌株具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另外,巨大口蘑的一种单倍体型具有明显的抗曲霉作用。
巨大口蘑的经济价值:巨大口蘑属于高温品种,在夏季菇市场短缺的情况下,可抢占夏季市场,而且市场售价高达16-20元/千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干品高达200元/千克。该菌的出菇期为45-55天,一般可采3-4潮菇,每潮菇时间为15天左右,生物学效率可超过70%,高产时可达100%。此外,巨大口蘑耐贮藏性好,常温下比其他鲜菇类保存的时间都要长,在8-12℃下保存30天,不变色、不变味,具有极强的抗褐变性。因此,从单价、产量、耐贮藏性等方面看,巨大口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产地生境
巨大口蘑在中国自然分布于福建、云南、香港、台湾等华南地区。在国外的非洲、南亚次大陆的孟加拉国、印度的曼尼普尔邦和西孟加拉邦以及恒河平原广大地区、日本的群马县以南至冲绳县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分布,其中,印度是重要产地。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秋季在凤凰木等树桩附近、榕树下、竹丛中的沃土或草地上丛生。
栽培技术
合理安排季节:该菇子实体一般发生在中高温季节,菌丝生长温度15-36℃,以26-30℃最适,子实体形成20-35℃,以25-32℃最佳,菌丝长满袋后还需约30天的后熟培养过程。各地可根据当地气温情况合理安排栽培季节。若一年只生产一季,可把接种时间安排在3-4月份,6月份左右开袋出菇,9月份即可结束;若一年安排两季,即应把接种时间安排在1-3月份和5月份前后,出菇时间安排在5-7月和8-10月份为宜。
选择优良菌株:选择中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优良的高温型菌株。
选择适宜场所:夏季气温高,为确保巨大口蘑优质高产,最好选择室内栽培。理想的菇房应是交通方便、近水源、环境干净、远离禽棚,既能保湿,又能通风,又有一定的散射光。菇床的规格:双侧采菇的床面宽1.2-1.5米,单侧采菇的床面宽不要超过0.8米。床架设4-5层。层间距0.6-0.65米。
堆制培养料:高产配方:①稻草41.5%,棉子壳41.5%,麸皮15%,石灰2%;②稻草(或玉米秆)33%,棉子壳53%,麸皮12%,石灰2%;巨大口蘑菌丝虽能在未经发酵的培养料上生长,但获得优质高产,栽培材料一定要经过发酵。巨大口蘑生产一年可安排一到二季,早季生产应了解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的大致日期,即出菇期,往前推85-95天为第一季生产建堆最佳时间。晚季生产应了解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下的大致日期,即采收结束期,往前推145-155天即为当年生产最迟建堆时间。建堆时先将稻草、玉米秆等秸秆用铡草机切成3-5厘米的小段、用石灰水或清水浸泡一夜,捞出后沥去多余的水分,与预湿过的棉子壳混合,再加入麸皮、石灰、过磷酸钙等搅拌均匀,建堆发酵15天左右,其间翻堆3-4次具体可参照蘑菇建堆方法。堆料应注意:①预湿培养料时应控制含水量在65%左右;②晴天料堆要用草被覆盖,以防堆表培养料过份干燥,雨天应覆盖塑料薄膜,严防雨水渗入料堆,雨后及时掀膜;③防止培养料产生厌氧发酵,创造适合嗜热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④发酵好的培养料应含有大量放线菌,有香味,含水量60-65%;⑤装袋前1天晚上应将发酵料摊开冷却。
菌袋制作及培养:塑料袋规格最好选用20厘米×35厘米的袋,既便于装袋,又便于培养料的充分利用。每袋装干料400-600g,料中间要预留-T1洞。常压灭菌时采用周转筐。将灭菌过的料袋冷却至30℃,搬入接种箱进行接种,一般1瓶(袋)栽培种可接25-40只栽培袋,接种时应将菌种块接入孔洞内。接种后的袋搬入通风透气的培养室培养,春季气温低时,可紧密排列或墙式堆叠培养;若气温高时,应分散排开培养。培养期间,应经常通风换气,温度控制在32℃以下。
覆土及其处理菌袋:经培养35-45天菌丝可基本满袋,但还需经30天左右的后熟培养才能达到高产优质。一般菌龄在70-80天菌丝即可达到生理成熟,此时袋面有时会产生少量黄水,这时可进行覆土出菇。覆土可用泥炭土、腐殖土、菜园土等,覆盖的土壤必须经阳光暴晒处理。覆土时先将培养料面上约4厘米处的塑料袋剪平,然后在料面上覆土。开袋覆土前应先用排钉在袋侧、袋底刺孔增氧和防止积水。
出菇管理:覆土后要给予适当的散射光刺激,每天喷水2-3次,既要保持土壤湿润,又要防多余的水分进入料内,控制覆土含水量35左右,菇房空气相对湿度85-95%,同时要加强棚(室)内通风换气,一般10-12天菌丝即可扭结现原基。在高温季节,有时会出现死菇现象,所以高温季节出菇室应选阴凉的房间,如半地下室,喷水时间应选早晚温度较低时,向空间、地面喷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温。巨大口蘑从菇蕾形成至成熟采收一般需7-10天,当菌盖肥厚,菌膜尚未破裂开伞时采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护级别为近危(NT)。
生长习性
丛生或单生,喜欢在高温、高湿,具有草腐类物质的环境中生长,从种子发芽到长大、凋谢,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
生长环境
高温、高湿,具有草腐类物质的环境
分布范围
我国亚热带、热带地区,云南、广东、香港、福建等地产地生境:云南等地相关事件:7月17日上午,云南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河尾村村民发现一丛直径90厘米,高80厘米的巨大口蘑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17日上午,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河尾村村民吴兴强、吴尚德叔侄俩在割牛草的过程中,就在自家饲草地里发现了一丛白色的巨型野生菌群。消息一传开,吸引了当地群众前来围观。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