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黄瓜靶斑病防治指南:症状识别与科学用药
大棚黄瓜靶斑病防治指南:症状识别与科学用药
黄瓜靶斑病,也称为黄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大棚黄瓜的一种病害。其症状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极易混淆,导致防治效果较差。本文将详细介绍黄瓜靶斑病的发病症状、与相似病害的区别、久治不愈的原因以及科学的防治方法。
发病症状
该病多发生在结瓜盛期,主要危害黄瓜叶片,严重时可蔓延至叶柄、茎蔓及瓜条。叶片症状多样,田间可分为小型斑、大型斑、角状斑三种类型。
叶正、背面均可受害,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浸状黄色小斑点,直径约1毫米左右。对着太阳光照时,病斑处呈现透明状态。
黄瓜靶斑病小型斑
随后病斑扩展为近圆形,有的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边缘颜色较深为褐色,中央颜色较浅呈灰白色,整体看上去像一个靶子。湿度大时出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
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呈不规则状,叶片干枯死亡。重病株中下部叶片相继枯死,造成提早拉秧。
黄瓜靶斑病角状斑
与相似病害的区别
靶斑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叶两面色泽相近,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两面均无霉层。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靶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枯死,病健交界处明显,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模糊,叶片背面病健交界清晰,病斑很平。
黄瓜霜霉病
为何“久治不愈”?
- 病原菌极易传播、反复侵染
黄瓜靶斑病属于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多主棒孢。田间发病叶片的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可通过气流、水滴或农事操作传播。
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变异性强
病原菌极易产生抗药性
多主棒孢极易随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异,研究发现,同一化学药剂连续喷施3次以上的黄瓜大棚中,多主棒孢菌的抗药性出现几率显著增加,目前已对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嘧菌酯、戊唑醇等药剂产生了抗药性。
- 栽培管理不当
冬季植株长势较弱,如果大量留瓜,会造成秧子细弱、瓜打顶等情况,植株抗病性变差。此外,该病是一种高湿病害,冬季低温寡照,棚室放风受限,田间湿度过大,易造成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 选择抗病品种
目前,国内已筛选出部分抗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品种,如津优38号、美奥2号、绿隆星4号、春秋银秀、津优305号等。
轮作倒茬
种子处理
注意根系的养护
尤其在坐果期也要注重根系的养护,可以适时在肥料冲施过程中添加一些甲壳素、海藻酸类的肥料,来养护根系。
- 合理留瓜,培育健壮植株
由于冬季植株长势较弱,所以留瓜量相对秋季和春季要少,一般植株上留一支大瓜和小瓜,如果植株长势弱,可以只留一支大瓜,待快要采摘后,再留另一支瓜,保证植株的健壮,抗病性强,产量也会较高。
- 控制田间湿度
由于冬季蒸发较慢,所以要控制浇水次数,尽量浇小水,同时要注意合理覆盖地膜,能够有效降低田间湿度。在放风方面,要根据天气和温度,调整放风的时间和大小,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田间湿度。
- 提前预防,科学用药
提前预防,要抓住两个关键时期,一是开始坐果后,植株生殖生长出现,这时植株抗病能力较弱,黄瓜棒孢叶斑病等病害容易发生;二是阴雨雪、雾霾天气,能够诱发多种病害的发生,所以在这两个时期要提前喷施一些广谱性的药剂进行预防。
药剂可以选择:苯甲·咪鲜胺、苯甲·氟酰胺、苯甲·嘧菌酯、腈菌唑、氟吡菌酰胺·肟菌酯、乙霉·多菌灵、啶酰菌胺、氟吡菌酰胺·戊唑醇等。施药时,药剂要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面,重点喷植株中下部叶片,一定要合理轮换用药。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