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共建“一带一路”再添新平台,文化交流周在昆明启动
中缅共建“一带一路”再添新平台,文化交流周在昆明启动
11月12日,以“胞波情暖心连心 文明互鉴手拉手”为主题的中缅文化交流周在昆明启幕。此次活动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缅甸联邦共和国宣传部主办,旨在搭建深化中缅人文交流领域互利合作、巩固两国人民友好感情、推进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
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艳在致辞中表示,明年是中缅建交75周年,值此重要节点,以中缅文化交流周系列活动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正当其时。希望通过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凝聚共识合力、夯实友好基础,继往开来传承胞波友谊。云南将鼓励媒体、教育、文化、企业等更多机构参与到中缅人文交流中来,不断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为中缅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内涵。
缅甸联邦共和国宣传部部长吴貌貌翁表示,缅中山水相连,是亲如兄弟的友好邻邦。此次活动为双方媒体、农业、旅游等领域对话搭建平台,增进友好关系和相互了解。缅方愿与中国及云南省一道,巩固传统情谊,携手深化多领域合作,共建更美好未来。
历史渊源:千年文化交融
中缅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缅甸文化是在孟族文化和骠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孟族文化和骠族文化是缅甸文化发展的两大基石,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孟族是中国史书上称之为“百濮”族群的后裔,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孟族沿着湄公河、湄南河的河谷向南迁移,最先来到今日的泰国和缅甸南部一带定居。孟族创造了文字和孟族文化,其文化特征包括信仰自然神、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善于种植水稻,纺织木棉布,居于干栏式房屋,音乐发达,能歌善舞。这些文化元素后来成为缅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骠族是藏缅语族中最早进入缅甸境内的民族,也是缅甸境内较早拥有文字和文化的民族。骠族建立了多个城邦国家,如毗湿奴城、汉林城和室利差旦罗城。骠族文化相当发达,包括佛教寺庙、银质菩提树塔、玻璃佛像等。骠族的宗教信仰以小乘佛教为主,同时存在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元素。骠族文化为缅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现代合作:共建“一带一路”
近年来,缅甸积极响应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和2019年,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两次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就共建“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达成重要共识。今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方愿同缅方深化各领域合作,加快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大项目。
缅甸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Ngu Wah Win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加强中缅之间的经济、基础设施和文化联系提供了平台。通过利用缅甸作为南亚、东南亚和中国之间桥梁的战略位置,该倡议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互联互通和能源合作等关键领域创造了机遇。相关探索不仅符合缅甸的发展需求,而且能通过共同的经济目标加强中缅双边关系,促进相互信任和合作。
文化交流周:多样活动展现胞波情谊
此次文化交流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第四届中缅媒体双城论坛、“吉祥说”故事会、楚雄“中国火城 浪漫花都”胞波云南行等。在昆明市举办的“遇见蒲甘”(中国会场)和在缅甸举办的“遇见云南”(缅甸会场)主题日活动,通过展览展示,让两国人民领略彼此的文化魅力。
启动仪式上,发布了多个合作项目,包括“吉祥·希望的田野”首批农业项目、“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胞波传播者计划、“敏格拉巴!吉祥姐妹花一起聊”国际传播项目首期视频等。同时,云南将与缅甸联合举办“2025年中缅网络新媒体研修班”,合作开展中缅共创农业新质生产力栏目、中缅媒体新闻专刊专栏、中缅国际传播翻译工作室首批经典互译出版、中缅旅游交流推广合作等项目。
未来展望:深化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
Ngu Wah Win建议,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成效,未来可以从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技能发展、旅游与文化交流、透明度和负责任的融资等方面着力。通过问责制、共同的优先事项等,确保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利好经济增长,促进缅甸的长期发展,增强中缅之间的互信。
此次中缅文化交流周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两国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合作成果,更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正如云南省副省长王浩所说,此次活动将为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新内涵,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