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科院发现抗抑郁新靶点,浙大揭秘氯胺酮作用机理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39: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科院发现抗抑郁新靶点,浙大揭秘氯胺酮作用机理

抑郁症已成为全球致残的第一诱因,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数高达80万余。据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而中国抑郁症患者约9500万。全球每年抑郁症治疗费高达30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负担。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存在响应率低、安全性不佳及患者依从性不足等缺点,更为突出的是起效慢,这些药物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用药才能改善病情。因此,快速、安全的抗抑郁药物研发成为该领域的迫切需求。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在抗抑郁药物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抑郁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01

中科院发现新型抗抑郁药物靶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高召兵课题组联合浙江大学郭江涛课题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钾通道Kir4.1作为新型快速抗抑郁药物靶点的巨大潜力。

研究团队首先建立了靶向Kir4.1钾通道的高通量筛选体系,成功筛选并发现了一系列Kir4.1小分子抑制剂。其中,临床前小分子Lys05展现出较强的Kir4.1抑制活性,对通道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仅为0.22 M。进一步研究证实,Lys05在多种动物抑郁模型中展现出与速开朗(S-氯胺酮)相媲美的快速抗抑郁疗效,而传统抗抑郁药物丙咪嗪则需连续给药5天后才产生效果。

02

浙大揭示氯胺酮作用机制

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揭示了氯胺酮作为快速抗抑郁药物的脑区特异性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氯胺酮特异性地靶向外侧缰核脑区的NMDA受体,通过抑制神经元的簇状放电产生快速抗抑郁效果。

胡海岚团队通过实验观察到,在抑郁小鼠中,外侧缰核神经元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其他脑区,这使得氯胺酮更容易结合并阻断该区域的NMDA受体。此外,研究还发现外侧缰核神经元的突触外NMDA受体储备明显少于其他脑区,这意味着少量的氯胺酮就能“覆盖”这些受体,表现出更高的“阻断效率”。

03

星形胶质细胞Kir4.1通道的作用

胡海岚团队的另一项重要发现是星形胶质细胞Kir4.1通道在抑郁症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通过Kir4.1通道吸收胞外钾离子,导致神经元膜电位下降,进而驱动T型钙通道和NMDAR的协同打开,引发簇状放电。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抑郁症的新机制,还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这些突破性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抗抑郁药物作用机理的理解,更为未来开发更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随着这些发现的进一步转化应用,我们有望看到更安全、快速的抗抑郁药物问世,为全球数亿抑郁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