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黑土滩治理技术助力西藏草原修复,31万亩草地重现生机
青海黑土滩治理技术助力西藏草原修复,31万亩草地重现生机
西藏,这片神秘而壮丽的土地,以其雄伟的雪山、澄澈的湖泊和广袤无垠的草原,成为大自然的瑰宝。然而,近年来,这片草原正面临着严峻的退化问题。据统计,西藏天然草地退化面积达35333.12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26.71%。草原退化不仅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计。面对这一挑战,西藏自治区政府积极行动,引进青海黑土滩治理技术,成功修复了31万亩退化草原,为这片神秘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
青海黑土滩治理技术:草原修复的“金钥匙”
青海黑土滩治理技术是此次草原修复项目的核心。该技术通过“天地结合”的监测手段,精准掌握草原生态状况。同时,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逆性的本地特色草种,通过混播方式提高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在西藏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中,科研人员选择了“垂穗披碱草+青海早熟禾+同德小花碱茅”的补播草种组合。这种组合不仅能够适应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
31万亩草原重现生机
经过不懈努力,31万亩退化草原焕发出新的生机。修复后的草原上,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据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修复后的草原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牧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仅日喀则市的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就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95646个工日的就业机会,每个工日费用250元,累计为当地农牧民增收2391.15万元。
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草原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以日喀则市为例,通过建设人工草地、改良草原以及禁牧等措施,草原牧草高度、密度、覆盖度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升。随着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草群种类也逐渐增多,不仅改善了草原生态,还提高了草产量,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抗御洪灾和涵养水源的能力。此外,草原生态修复还为当地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据统计,仅日喀则市的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就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95646个工日的就业机会,每个工日费用250元,累计为当地农牧民增收2391.15万元。
展望未来: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西藏自治区政府已制定明确的草原生态修复目标:到2025年,草原退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左右;到2035年,退化草原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和修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左右,草原的生态和生产功能显著提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将为西藏打造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绿的草原。
西藏草原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这一生态工程的持续推进,将为建设美丽西藏、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