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发布首个四边体骨折指南,规范老年髋臼骨折诊疗
中华医学会发布首个四边体骨折指南,规范老年髋臼骨折诊疗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髋臼骨折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其中髋臼四边体骨折因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成为骨科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2023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发布了《髋臼四边体骨折临床诊疗指南》,为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提供了权威指导。
四边体骨折:高发且致残率高的老年骨折
四边体骨折在老年髋臼骨折中占比高达50.8%,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1980年至2007年间,老年髋臼骨折发病率增长了2.4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诊断标准
四边体骨折的定义存在争议,但目前普遍认可的是:四边体与前后柱部分或完全分离的髋臼骨折称为四边体骨折。四边体可与前、后柱中的一个柱(通常是后柱)存在部分连接,同时四边体本身可以是简单骨折或粉碎性骨折。
损伤机制
低能量或高能量损伤均可导致四边体骨折,其中髋臼受到股骨头向前、向内的暴力撞击是最常见的致伤机制。
流行病学特点
四边体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或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常伴发前方骨折类型为主的髋臼骨折。
影像学检查
三种标准髋臼投照体位的X线片(骨盆前、后位及Judet双斜位)有助于整体把握骨折类型和损伤程度。高质量的多层CT扫描可以重建更为直观的三维图像,而骨盆CT结合髂动脉CT血管造影(CTA)则有助于判断骨折块与血管的关系。MRI检查对于不完全性/隐匿性骨折、软骨和盂唇损伤等具有独特优势。
分型
推荐首选四边体APQ分型进行分类,其次采用埃及开罗大学医院(CUH)分型。
治疗原则
四边体骨折的治疗原则与髋臼骨折相似。保守治疗包括牵引和早期进行性负重锻炼;手术治疗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主,目标是解剖复位、恢复头臼匹配及髋关节稳定性。对于某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或髋关节部分置换术。
手术入路
推荐采用腹直肌旁/外侧入路、高位髂腹股沟入路、改良Stoppa入路及扩大二窗的髂腹股沟入路。
内固定策略
推荐采用“框架+(部分/完全)阻挡”的固定策略,即在实现前、后柱稳定的基础上,对四边体进行部分或完全阻挡。
临床实践意义
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四边体骨折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骨盆和髋臼前入路手术中,需要特别注意“死亡之冠”(corona mortis)的解剖结构,其患病率高达81%,但通过积极识别和闭塞,可以有效避免出血事件。此外,基于CT图像的三维实体重建技术为精准手术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有限元分析可以准确评估髋骨承受力,为术前规划和3D打印提供依据。
未来展望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持续,四边体骨折的诊疗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开发更精准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优化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策略,以及探索更适合老年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基础研究,深入理解四边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也将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中华医学会发布的《髋臼四边体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为骨科医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诊疗指导,有望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通过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可以有效减轻四边体骨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