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突破5000万标箱,数字化绿色化双引领全球航运
上海港突破5000万标箱,数字化绿色化双引领全球航运
2024年,上海港完成第5000万标准箱装卸,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上最高纪录,连续15年蝉联全球第一。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上海港作为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地位,更展示了中国在港口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航运领域的创新实力。
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港口新标杆
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是上海港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工程。自2017年开港以来,洋山四期已累计完成超过3500万标准箱的装卸任务。其智能管控系统(ITOS)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自动化码头的“中国芯”。与传统码头相比,洋山四期人员减少70%,综合效率提升30%,人均劳动生产率更是达到传统码头的213%。这一系统已成功在国内外14个码头复制应用,成为全球港口智能化升级的典范。
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工程于2024年8月开港,开启了上海港自动化码头的新篇章。该港区直接上马2.0版自动化技术,配备14台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31台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和93台智能水平运输车AIV。这些设备精准配合,实现24小时高效运转。开港不到半年,吞吐量已达100万标箱,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和潜力。
上海港还积极推进港口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2024年9月,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集运MaaS)上线,构建了覆盖9省40市的海铁联运信息网络,实现“一门式查询”服务。上海港生产智慧指挥中心、网上受理、集卡预约、电子EIR、EDO、江海联运、ICT等业务平台,推动无纸化、零接触、透明化和便捷服务的发展。
绿色航运:引领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
上海港积极响应全球绿色航运倡议,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港口运营模式。2023年起,上海港与洛杉矶港、汉堡港共同倡议建立“绿色航运走廊”,树立全球绿色航运的典范。上海港罗泾集装箱港区的转型是该倡议的实践案例。该港区曾承担煤炭和矿石运输服务,属于高污染、低附加值码头。响应长江大保护政策,港区停运并转型,成为上海港绿色、智慧码头的标杆。建设过程巧妙利用原有废旧材料,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70%,成为国内首个系统化旧码头集装箱改造项目。
在清洁燃料加注领域,上海港取得显著进展。截至目前,上海港已完成125艘次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加注量达73万立方米,位列保税LNG加注港全球前三位。预计2024年加注量将达45万立方米,增长超70%。上海港在LNG常态化发展的同时,绿色甲醇加注业务也取得进展。今年4月,上海港完成首例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业。预计到2025年,上海港将实现绿色甲醇常态化加注,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储罐设施改造和扩建。2030年,上海港有望实现LNG加注能力100万立方米,绿色甲醇加注能力100万吨的“双百”目标。
国际航线:连接世界的桥梁
上海港拥有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港口连通度连续13年全球第一。洋山港区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榜首。2024年,上海港迎来送往1.56万艘次集装箱船舶,平均每天40多艘。这些船舶沿着350条外贸航线,穿越辽阔的大洋,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上海港不断增强腹地辐射能力,中国内陆地区的集装箱通过水运、铁路、公路,源源不断运往上海,再发往全国,或走向世界。今年1—11月,上海港水水中转完成2898.4万标箱,同比增长12.5%,水水中转比例有望首次突破60%。同期,上海港的内贸集装箱达到630万标箱,同比增长18%。据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焱滨介绍,上海在长三角布设24个内陆集装箱码头,前11个月共完成40.5万标箱,同比增长近三成。一条条铁路大动脉,让上海港的海铁联运服务覆盖9省44市,10余条“天天班”稳定运行,今年箱量突破90万标箱,同比增四成,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
上海港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航运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物流效率和服务能力,更为全球航运业提供了“中国方案”。作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箱的港口,上海港正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航运的转型升级,引领全球航运的新潮流,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