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破5000万,ICT模式助力连续15年全球第一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破5000万,ICT模式助力连续15年全球第一
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连续15年蝉联全球第一。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上海港不断创新和优化物流模式的结果。其中,ICT(内陆集装箱码头)模式的推出,不仅将港口服务延伸至内陆腹地,还通过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进出口企业的高效集疏运。
什么是ICT模式?
ICT模式,即内陆集装箱码头模式,是上海港为优化物流效率而推出的一项创新服务。自2020年推出以来,ICT业务已拓展至15个内河码头,整合10余家驳船运营商,形成高密度内河航运服务,有效增强了腹地货源的吸引力。
ICT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将港口服务前置到内陆腹地,使内陆企业能够享受到与港口相同的物流服务。具体来说,ICT模式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视同上海港港口的出口集装箱进港、进口集装箱提箱、进出口集装箱转运、空箱调拨转运等主业服务,同时提供门到门运输、集装箱拆装箱、货物仓储等延伸服务。这种模式不仅简化了物流流程,还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长三角海关的创新物流监管
为了进一步提升区域物流效率,长三角海关创新推出了“联动接卸”模式和“陆路航班”业务。
“联动接卸”模式主要针对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大量进出口货物通过上海港中转集散的特点。该模式下,长三角各港口与上海洋山港“视同一港”,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据统计,每个进口和出口集装箱可分别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
“陆路航班”业务则主要服务于长三角货物贸易往来密切的空港间协同运作。例如,杭州海关会同上海、宁波等地海关,在长三角相关空港间开通“陆路航班”业务,最终目的地指定为上海的进口货物,可以选择落地在杭州的航班,再通过陆路转运到上海;最终目的地指定为杭州的进口货物,也可以选择在上海落地再转运。这一模式不仅缓解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运力紧张的问题,还压缩了相关作业时间80%,实现了“当日入境、当日转运、当日运抵、当日通关”。
ICT模式如何提升物流效率?
ICT模式通过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显著提升了物流效率。例如,ICT业务创新实施“港—船—货”分离模式,引导内河码头、内河驳船运营商以及内陆集卡车队等外部资源,以统一的费率和服务标准,组织形成内河多式联运服务产品。与传统公路运输相比,出口客户物流成本平均降低了20%-30%。
此外,ICT模式还推动了空箱资源的前置,将空箱资源前置至内陆内河点,并推进异地提还箱作业,有力确保了空箱用箱需求。同时,ICT业务发挥对内河航线的资源配置能力,以自有120TEU级河海直达船舶为基础,积极吸纳多元化主体外部运力,引导直达运力有序、有节奏投放。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上海港ICT模式和长三角海关的创新物流监管措施,不仅优化了区域物流效率,还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据统计,2024年前11个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合计进出口14.56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5%,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6.6%。
这些创新措施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为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例如,通过“联动接卸”模式,企业可以灵活选择进出口港口,避免了传统模式下的多次装卸和转运,不仅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还减少了货物损坏的风险。而“陆路航班”业务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航班选择,缓解了航空运力紧张的问题,提高了货物的运输效率。
上海港ICT模式和长三角海关的创新物流监管措施,不仅为区域物流提速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这些措施的不断优化和完善,长三角地区的物流效率和成本将进一步改善,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