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爱吃的五大“怪菜”,很多人不敢尝试,你最不能接受哪种?
东北人爱吃的五大“怪菜”,很多人不敢尝试,你最不能接受哪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的白云黑土、严冬酷雪造就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饮食文化。除了广为人知的"杀猪菜"和"锅包肉",东北还有一系列被称为"怪菜"的传统美食,它们或因食材特殊,或因制作方式独特,让不少外地人望而却步。然而,这些"怪菜"却是东北人餐桌上的常客,承载着这片黑土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历史记忆。
大尖儿蛹子
东北人对于蚕蛹的热爱就像四川人热爱辣椒那样,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是桑蚕,东北人吃的是当地的柞蚕。
这种蚕生长在柞树上,以树叶为食,个头比桑蚕要大一圈,单个重量可以达到2-3克,东北地区的人称它为"大尖儿蛹子"。
柞蚕并不是东北独有的产物,在山东、河北也有种植,"闯关东"的人们把养殖技术传到了东北,大大促进了柞蚕行业发展。
民国初期,营口港开放,柞蚕养殖从哈尔滨扩散到吉林和黑龙江,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把蚕蛹送入口的习惯。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养丝用品被大众冷落,养蚕缫丝行业开始没落。
柞蚕本身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具有健身强神、强腰壮肾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雄原蚕蛾,壮阳事、止泄精。"
天性乐观的东北人想着既然卖不掉,那干脆把它吃了吧,这一吃就上了瘾,三十年来没有停过,逐渐成为了东北的代表菜之一。
东北最出名的蚕蛹产地位于吉林省的蛇河流域,这里水质、气候独特,生产出来的蚕蛹个头极大,可以源源不断的满足东北人的喜好。
三十年来,柞蚕的烹饪方法也出现了丰富的变化,从起初的煮和炒,到现在的油炸和碳烤,味道和口感慢慢变好。
喜欢的人可以吃到停不下来,怕的人一看到它的外形,即便再好吃,也不敢张嘴尝试。
胖乎乎的柞蚕本身为褐色,外壳有一圈一圈的环节,带着白色线条,经过烹饪上桌后,依然能看到它的外形,大多数人也是因为这点才拒绝尝试。
柞蚕的口感和其它食物不同,外壳里面的肉带着粉质感,和吃蛋黄的感觉差不多,区别在于,蛋黄比较干而蚕蛹带着汁水。
柞蚕带着一股咸幸的味道,这种味道对于养成口味习惯的东北人来说是解馋的香气,如果没有习惯,会觉得难以接受。
很多人称它为黑暗料理,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东北特有的,代表着东北的饮食传统和文化。
公狗子和母豹子
在正宗的东北菜馆,食客一定可以在菜单上看到林蛙,这是广受东北人喜爱的美食。
但外地人看到它的第一眼,表情就会凝固,然后缓缓倒吸一口凉气。
林蛙要在冰天雪地之中冬眠三个多月,因此有了"雪蛤"的称呼,东北人习惯将公林蛙称为"公狗子",母的称为"母豹子"。
这道菜之所以被人用"怪"来形容,是因为它从养殖场到菜市场最后到餐桌,一开始是什么模样,最后也是什么模样。
东北有一道土豆炖林蛙的名菜,葱姜蒜炒香后下入土豆块,之后放入整只林蛙和水一起炖制,粗狂的做法让很多人受不了。
无论是和其它食材一起炖还是单独红烧,整个烹饪过程过程中,不会对林蛙做细致的加工,皮肤和内脏一定不能处理掉。
在吃之前,它一定是完整的蛤蟆模样,外部的花纹仍然清晰可见,内脏也毫无保留,剖开肚皮之后可以看到一滩黑色。
这是林蛙的输卵管及附近的脂肪,东北人把这个部位称为"蛤蟆油",也是最喜欢吃的地方。
东北人吃林蛙的时候讲究一口一个,连头带脚一起下肚,在口中搅动的时候,还要慢慢嘬当中的内脏。
林蛙本就外貌丑陋,何况要配合这种生猛的吃法,对于外地人来讲,吃一口都是巨大的挑战,丝毫不亚于和老虎来一场1V1较量。
吃林蛙的感受也是两极分化,有的人形容它的味道类似蟹膏,特别好吃,有的人说吃下去之后自己恶心了好久。
这道菜的真正含义也许只有东北人才能懂,这种味道是家乡的记忆,是入口之后的幸福感所勾起的美好回忆。
重口味的炸毛蛋
在东北集市上随处可见这道怪菜,既可以当成餐桌上的下酒菜,也可以当作小吃零食,它就是炸毛蛋。
"毛蛋"是指鸡蛋在孵化过程中没有成功发育的坯胎,南方地区又称其为"活珠子"。
从外表看,它就是一个普通的鸡蛋,剥开之后,可以清楚的看到小鸡稚嫩的头和脚,身上留存的细微绒毛,安静的蜷缩在壳内。
蛋壳内的小鸡在发育停止前,外表是有差别的,不少人觉得毛越多,营养价值越高,也就专挑带毛的来吃。
有人看着蛋壳外面耷拉着的小鸡脑袋心不忍下嘴,何况上面还带着毛发,让人觉得非常膈应。
炸毛蛋对很多人来说是重口味,但是吃过它的人却觉得味道很鲜爽。
在东北集市上,炸毛蛋的摊位随处可见,受欢迎程度十分高。
尤其是味道好的摊点,摊位面前都是人挤人,可以将毛蛋放在锅里用热油煎到两面金黄,也可以串起来烤或者炸。
成熟之后,撒上孜然和辣椒面,一口咬下去,既有蛋的味道,也有鸡的味道,刚刚形成的小鸡胚胎,骨头都是嫩的。
传统血肠
血肠是东北的传统美食,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原先是满族和锡伯族祭祀先人所用。
很多外地人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儿,血肠又是什么怪菜呢?血肠和灌肠类似,前者里面是主要血,后者主要是肉。
在宰杀猪牛羊等牲畜的时候,事先要在接血的盆里放入适量的盐巴,然后不停的搅拌均匀,这个过程中,血液就不会变凝固。
等牲畜宰杀好后,把肉剁成碎块加进去,再放入葱、姜、花椒等调味品,一切就绪后,灌入洗净的牲畜肠内,用绳子捆好扎口。
最后直接扔到锅中煮熟,一段时间过后,即可定型,成熟之后的味道相当诱人。
血肠是东北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家常菜,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猪血制作。
著名的白肉血肠,是由帝王祭祀演变而来的,现在已经是辽宁、吉林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在炒酸菜的时候,往锅中加入白肉,也就是五花肉,在加入切片的猪血肠,用大火旺炖,出锅后香气扑鼻。
五花肉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血肠颜色明亮、味道鲜美细腻,配合酸菜脆爽的口感,让人终身难忘。
除了肉制作的血肠,也有糯米血肠,蒸到半熟的糯米或者普通大米代替肉加入血肠中,用同样方法制作。
由于制作过程中的血腥,有人对它产生了心理阴影,轻易不敢尝试。
蝤蛄豆腐
东北的蝲蛄豆腐也是被外人戏称为"五大怪菜"中的其中之一,这道菜之所以怪,并非和前面的菜一样让人害怕到不敢吃。
这道菜品已经有千年的历史,相传,努尔哈赤曾经把它当作御宴。
它的怪在于,虽被称为豆腐,却和豆子毫不相干,从制作方法和成品展示过程来看,完全是"怪菜"当中的一股清流。
制作原材料当中的蝲蛄,外表形态和生活在海洋中的龙虾相似,俗称淡水鳌虾,又或者淡水龙虾。
这种带着坚硬外壳的食材能够制作成豆腐形状,完全是另辟蹊径的一种做法,和大豆做成豆腐的工艺一样,蝲蛄豆腐就是将蝲蛄捣碎。
蝲蛄的内脏基本都在外层上壳,把壳那掉再摘掉沙线,就完成了初步处理,接着要把它放入容器内捣成浆糊状。
过滤掉其中的残渣后加水放入锅中,等锅开之后,豆花状的蝲蛄豆腐就成型了,蝲蛄高蛋白的肉汁凝固在汤面上,口感和豆腐类似。
虽然卖相简单,但味道堪称一觉,相比与上面几道菜,人们对这道菜的接受度明显会高一点,起码没有让人害怕。
对于"怪味"的说辞,是没有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外地人讲的戏称。五道怪菜与传统美食看似格格不入,其实凝结了东北千年来独有的文化,本质上不应该带有偏见。
心理学家说:"味觉是人类用来抵消现实乏味的良药",这些美食,正是治愈每一个东北人的心理良药。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